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新教材融进了近、现代数学内容,精简整合了传统高中数学内容。与以往教材相比,教学内容增多,教材明显变厚,教材的难度有所降低,高中新课程的课时数减少,但高考选拔人才的水准不可能降低。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如何研究新教材,按照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法,以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创新能力,体现《标准》的原则和精神,已十分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关键词】 课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2
  传统课堂灌的多,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课堂是老师的一言堂,加上传统“师道尊严”观念作怪,使老师高高在上,老师脱离了学生,课堂脱离了学生,传统的课堂观认为唯师命是从便是好学生,因而培养的学生缺乏个性,千人一面,创造力低下。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这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建立平等、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以新角色实践教学。所谓“亲其师言其道”,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其次,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建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平等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二、关注学生的“预习”,淡化课堂笔记
  对于有些浅显易懂的课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有些概念性强、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则不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为什么呢?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的预习就是把课本看一遍,他们似乎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但是,他们失去了课堂上钻研问题的热情;他们失去了思考问题时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磨练!
  至于淡化课堂笔记,是源于一种现象――我发现笔记记得好的学生,他们的成绩不一定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只知道记笔记的学生,当老师让他们思考第三道题的时候,他们往往还在做第二道题的记录。……这样的学习,怎能谈得上思维的发展呢?曾有一次,一位特级教师上公开课,听完后我有两个感触很深:一是他把课本里的“例题”都用“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老师讲解之前先思考;二是他的学生居然想出了这么多我在以往的教学中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方法!我就是从他身上得到了启发。大家知道,老师只有一个脑袋,而一个班上却有几十个学生,老师的思维怎能涵盖所有学生的思维呢?何况,老师的思维就真的比学生思维好吗?就真的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吗?如果老师总觉得自己比学生行,总是让学生做自己的跟屁虫,那我们的人类又怎能向前发展呢?
  三、课堂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要有机的结合起来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的确是越来越少了,很多优秀教师的确已经摆脱了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能够顺应课改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但我经常也在思考问题的另一面,学生活动急剧增加,甚至是变着法在增加,而教师讲的却越来越少,这是不是就以此来认为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了呢?我认为这是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过程中的一个误区。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的确应该被我们教师所摒弃。但是,若该讲的也不讲,或者不敢讲,甚至美其名曰“以读代讲”,“以练代讲”,“以讨论代讲”,好像只要讲了就有“注入式”的嫌疑,就意味着对学生提供了现成的知识,展示现成的结论。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既没有会学,也没真正学会,留下了一个表面气氛活跃的假象。前不久在校内听了一节课,感受颇深。授课教师在对一个例题的处理中,用到了“构造函数”的思想方法,他不仅直接讲授,而且“大讲而特讲起来”。课后在评课时,他谈了自己的这样处理的想法:他认为就高一学生而言这种处理方法在理解上会有困难,但它又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所以他“越雷池一步”,通过板书详细分析了这一过程,旨在帮助学生对“构造函数”的思想方法留下美好而深刻的第一印象。反之,如果对这样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索理解,只会让学生去经历不必要的“碰壁”,也让这一重要的数学方法在学生心目中的难度增加了,距离他们越来越远,以后只要遇到此类问题,他们就没了思考的勇气和动力,只能“望分兴叹”!因此,课堂上教师的讲的多或少,不是“注入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分水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程序化和模式化,应该轻教师的主观意识而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实际,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四、构建启发式问题引导学习,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构建启发式问题引导学习的教学重在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是数学思维深层参与的教学,是揭示数学本质的教学,更加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和可持续发展性,使学生有强大的发展后劲。
  现代教育教学中任何卓有成效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灵魂就是启发,当前流行的建构主义、有意义学习、探究教学等理论本质上都以启发教学思想为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构建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冲突,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问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的不带思考性的简单问题,或者是一些带有暗示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压倦,影响探究学习效果。只有问在有疑之处、问在关键之处,掌握好问题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才会使数学课堂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构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习,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原则。
  五、增强数学教学机智,提高思维品质的优化率
  1、启发联想,构思多解,是常用的数学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对一些问题可启发同学仔细观察其特征,联想所学过的知识,类比以前掌握的解题方法去估计、推想、探求,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的问题,从而迅速合理地解决它。有时还可通过多解,开阔同学的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发散性。
  2、巧妙使用反例,注重逆向变通,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与变通性,是数学教学机智极为出色的内容。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稍有疏忽大意就可能导致错误。有些数学题从正面不好理解不易阐述,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恰当地使用简明生动、击中要害的反例,或抓住同学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而给予简练、深刻的评析,这将会大大增强同学的理解能力与解题能力,使学生茅塞顿开产生质的飞跃。
  3、重视及时调节的作用,稳定有意注意,培养思维的适应性与持久性,是数学教学机智的重要表现。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基础与素质有差异,由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某些教学内容不一定适合学生口味,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会出现波动,必须进行及时调节,此时,可利用刺激物来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注意。比如,教师讲课时,可加重语气与声调,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指出错误引起同学反思,或转讲为练,以练代讲,使学生对课堂的有意注意得到稳定,保持课堂的良好状态。
  4、渗透教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数学教学机智的重要发挥。中学数学的许多内容,都包含着某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例如,解方程中的降次与消元思想,换元的方法,三角代换中的参数思想与参数方法,立几中求锥体体积的化归思想与分割求积方法,还有求反函数法中隐含着的方程思想,由此可得出分子、分母最高为二次的分式型函数值域的一种方法即判别式法,等等,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内容的同时,努力挖掘并向同学渗透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同学思维的科学性与深刻性。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
  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我们数学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加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对象意识、情景意识、目的意识及评判意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修养,本着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万事开头难,既然我们已经开始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探索,我们就应该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获得数学教育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史慧星.数学应用与数学新课程[J].数学通报,2011(5).7.
  [3]隆江华、张雄.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及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
  [4]翟立安,需从多个层面思考教学有效性[J].北京:《现代教学》,2007.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327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