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树白 吴军 马金花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构建中高职衔接体系成为职业教育亟需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中高职衔接研究分为三个方面:理论和现实依据;内涵、内容、模式;问题及对策建议。研究者对后一点研究得较多,但对前两点研究较少,特别是内涵内容的具体研究更是偏少而且不深入。关注具体专业的课程衔接研究,将是未来中高职衔接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衔接 衔接模式 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23-0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而高职教育就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摇篮,但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需要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中等应用型的人才中进行选拔,因此构建中高职衔接体系成为近年职业教育亟需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中高职衔接研究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中高职衔接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等;二、中高职衔接的内涵、内容、模式、形式、方法;三、中高职衔接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等,或者联合起来,阐述“现状”。综合近十几年文献来看,中高职衔接研究多跳不出这个框架。以下就这些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综述,以为广大教育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中高职衔接的依据
  一般来说,中高职衔接的依据分为以下两点。
  1.理论依据。刘春生、张存群[1]认为中高职衔接的依据有心理学和教育学两方面,即认知发展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和效益最大化。马建富、沙启仁[2]又进一步丰富和凝练了这些说法,包括教育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教育经济学,并以此进行了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技术设计,在学制衔接中具体实现中高职衔接。后来的一些学者对于中高职衔接的理论依据的看法基本一致。
  2.现实依据。现实依据主要是从经济、社会及教育本身出发说明为何要进行中高职有效衔接。一般观点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及对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发展并向大众化发展的一种需求;提高职教资源利用率和办学效益及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7]。
  二、中高职衔接的内容内涵
  中高职的衔接内容一般分为:教育制度、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与教学内容、学制结构和招生考试制度等六方面内容。
  (一)教育制度的衔接
  高永平、王炜波等研究者[5][6]认为教育制度上的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保证。首先是要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系,改革职业教育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现状,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互相衔接,从而建立“立交桥”模式。这样有利于调动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利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高职的培养目标是根据行业职业岗位的要求来确定的[6],两者都有职业性、实用性和技能性等特点,但是毕竟是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其在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上面还是有差别的。中职教育以培养中等应用型人才为主,高职教育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性人才。中职除了定位就业外,还有向高职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因此具有双重目标性。而高职就是在中职的基础上提高层次和规模,加强专业理论,提升实践技能水平,以达到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5][7]。
  (三)专业设置的衔接
  中高职专业设置的衔接,实质上就是改善并调整学校办学和社会需求间的关系。中高职专业设置都是以社会经济发展与劳动力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为基石,但又有相对独立性和差别性,以体现出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的不同。为了做好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衔接,首先要协调各方,并依托企业,进行职业调查和职业岗位分析,科学地制定中高职的专业设置。其次要依据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市场现状,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增加毕业生就业面,这才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础与前提[5]~[8]。
  (四)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中高职衔接的诸多方面中,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点和关键。长期以来,由于中高职管理条块分割,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不能有效对接,在教学安排与教学实施上存在很多问题,如文化基础课的脱节,专业理论课的重复,甚至专业技能课的倒挂等现象。因此,以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需求出发,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与企业界人士紧密合作,开发符合职业分类、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的中高职课程设置是中高职共同的总的要求。具体包括建立模块化课程、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和加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工作等等[5]~[8]。
  从近十几年的文献看,只有极少数研究者对具体的课程及其内容衔接进行了研究。王武林等[9]对课程及知识结构进行了比较,说明了学分制的必要性;刘育锋等[10]通过问卷调查表明课程的有效衔接率不足20%;赵志群[11]从中高职某具体课程的课时数说明技术技能课的课时必须达到一定的量;而魏敏[12]只对湖南中高职公共课的教材进行了简单的比较。总体看,对具体课程、具体内容的衔接的研究少之又少,亟需加强研究,以科学地指导高职的教学工作。
  (五)学制结构的衔接
  对于学制结构的衔接,研究者的观点高度统一,只是有些学者将学制衔接说成是中高职衔接模式。笔者认为,将学制的衔接当作衔接模式,充其量只能是狭义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广义的中高职衔接模式有高原[13]的分类研究和综合研究两种模式,沈美媛[8]的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两种模式,以及多数学者以国别为模式[14]等等。一般来说,中高职学制的衔接有:五年一贯制;3+2,2+3,或4+2制;对口单招;其他如自考函授委培等[5]~[7][15][16]。
  (六)招生考试制度的衔接
  研究者认为,招生考试制度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质量的最直接和最关键的环节,是衔接的外在手段。鉴于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的招考形式不能照搬高考的模式,而是要注重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的复合考查,因此高职的招考应该采用“推荐+理论考试+技能操作考试”的方法,增加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比例,促进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7][8]。   三、中高职衔接的问题及对策建议[6]
  研究者对中高职衔接的问题、原因、制约性因素,还有对于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保障性条件论述颇多,主要如下。
  (一)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主要问题
  1.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中央政府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发展高职院校,但是政府的投入主要投向普通高等教育,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中职教育的投入也相对不足,从而对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跟不上时代步伐,因此中高职的衔接也因为政府投入不足而大受影响。客观上从全国来看,高职招收的中职生越来越少,普通高中毕业生占了绝大多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体系乃至整个职业教育的体系都受到了影响。
  2.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中主要有中专、技校和职业高中组成。三类学校虽同属于中等职业教育范畴,但三者隶属于不同部门,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学制年限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不尽相同,从而使得高职的招生起点不一致。要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首先必须要解决中职内部协调的问题。
  3.中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与教学管理脱节
  如前所述,中职政出多门,而高职又与中职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没有发挥出高职院校的带头作用。在专业设置上,中职学生找不到对口专业,失去了深造的机会,或改变专业使中职学习的专业知识浪费。在教学上,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虽然通过市场及企业家的调研,但是没有对中职的教学计划进行参考,以致许多教学重复。
  4.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落后
  我国中高职教育的课程模式都是以学科本位为指导,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可避免地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就高职教育而言,很多院校多是采用本科院校的教材和大纲,或是稍作修改,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的缺少,双师型师资的欠缺,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不足等等。
  (二)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对策与建议
  1.理顺职业教育的管理体系,加强改革力度
  要将中职和高职统一归于一个职业教育部门管理,利于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并发挥高职对中职的带头作用。也就是说,将高职脱离普通高等教育系列,否则高职教育永远都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残次品”,得不到应有发展并且又没有高职的特色,继而失去中等教育学生的信任,形成恶性循环。
  2.准确定位高职教育,建立完善的职教体系
  现代社会,高级技术工人已经成为金蓝领,技术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端制造业的香饽饽,从而职业教育的层次也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步提升。近来有很多学者都提出高职教育不能只限定在专科层次,应该将高职教育体系扩展到本科、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层次,并且架构与普通高等教育互通的通道,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高职教育。
  3.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加强中职校的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三类中等职校应该淡化界限,在教育层次上要呈现一致性,如专业分类要统一、科学,教学要求要相近,选用教材应统一等等。另外,要建立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确保中职教育培养出合格的学生。
  4.改革招考制度,拓宽中职升高职的渠道
  目前我国高职的生源以普通高中学生为主,这并不符合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这个问题从两方面来说,其一,高职院校应该多数招收中职学生,并且在对口招生考试中,应该文化基础和职业能力并重;其二,应该相对少数地招收普通高中学生,对于招收的这类学生,入学后应该有几周至半学期的职业能力的学习过程。
  5.加强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实现职业过程项目化的课程模式
  高职教育要能既好又快地发展,关键在课程的改革。而课程不能再以学科为中心,而是要以职业为中心,以职业过程中的具体项目为教学单元,实行项目化教学,让学生作为主体自主地学习,从而实现尽快地与职业对接,培养有用的实用的人才。
  6.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并实行统一的学习标准
  不同的中职学校之间,不同的高职院校之间,都要建立学分制度,以利于学生按照自我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课程学习。特别是高职教育,更要与本地的企业进行联合,打造实习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以全面提升高职教育。
  四、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展望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较晚,这样成熟的中职教育与不成熟的高职教育之间就有了非有效衔接的问题。目前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仅仅流于表层,没有科学的界定和深入的剖析[13],但基本的观点,如本文上述三点,是比较统一的。中高职衔接的研究缺乏对微观领域和具体专业的课程衔接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方面的探讨,具体到某个专业的研究较少[17]。中高职衔接的研究多是概述性的表达,没有深入的探讨,或者说深入不够;都是思辨性的描述,少有实证性的研究。因此关注具体专业课程衔接的实证研究,将是未来中高职衔接研究的重点。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春生,张存群.论中、高等职教衔接的理论依据[J].职业技术教育,2000,(19):4~8.
  [2] 马建富,沙启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建构与技术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28(24):9~12.
  [3] 陈建玲.中职与高职衔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经之路[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4):41~43.
  [4] 刘荣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衔接探讨[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1,(5):15~17.
  [5] 高永平.谈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J].辽宁高职学报,2003,5(1):26~28.
  [6] 王炜波,董兆伟,韩提文.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5):87~92.
  [7] 黄日强,邓志军.关于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的探讨[J].抚州师专学报,2003,22(4):30~34.
  [8] 胡晓红.关于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若干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0~102.
  [9] 王武林,单松龄.对中、高职教育专业衔接的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2):13~14.
  [10] 刘育锋,周凤华.中高职课程衔接:来自实践的诉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30~34.
  [11] 赵志群.境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给我们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2,(22).
  [12] 魏敏.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探讨[J].职教通讯,2003,(8):19~21.
  [13] 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43~45.
  [14] 董绿英.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与我国中、高职衔接模式比较[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44~48.
  [15] 钱丽欣.北京市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2,(9):10~13.
  [16] 吴金林,石一民.从高职教育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5(4):117~120.
  [17] 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7(32):24~27.
  [责任编辑:雷 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3287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