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顺强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020-02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大纲的设计要满足21世纪的社会需要、数学科学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以及与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相街接,进一步实施高层次的数学基础教育。然而推行的实际情况是课堂教学实践的改革远比课程内容的改革难得多。鉴于此,我就这几年来的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新课改前数学课程内容比较具体和系统,学生只要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比较熟练,就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自如。但是这种课程学习过分关注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忽视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揭示,忽视对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缺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没有体现数学的背景和应用,以及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与数学的自然联系,会使学生感到数学无用。我们更应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到信息时代后,原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陈旧,恪守的形式化的表达,以及对数学作为工具课所应起的作用的忽视,都制约了数学课的功能的发挥,所以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目前高中数学课程的不足之处
  1.教师教学理念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相符
  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归根结底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新课标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一种固定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应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证数学结论,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但是,多年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许多老师一时很难转变,习惯于概念由教师直接给出通过习题强化提高,在给学生纠错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主体地位更得不到体现。
  2.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受学校的硬件设施的制约
  科学技术的发展过渡到了信息时代,很多数据图像的处理已经不再仅仅依赖传统计算,需要借助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基础学科,教学内容形象化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为教学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它改变了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它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增强记忆。
  三、新课改实施的有效方法
  1.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很多问题都是需要学生进行不断地猜想和假设,高中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若是能主动地运用假设和猜想,这样有助于理解数学现象、原理等产生的过程,这种自主学习的方法逐步提升课堂的效率。学生对数学的主动猜想,积极的假设,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自我提问的培养,促进学生自我规划以及自我总结,提升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促进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
  2.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方式方法
  高中数学知识很抽象,其掌握的重点是对数学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而且对于学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的要求都会比较高。其一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可以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良好习惯;其二通过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进行动静思维相结合技巧,全面地考虑问题,深层次挖掘知识的本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确立协调互助制度,进行探究式学习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可以先行将讲述内容介绍给全体同学,然后将问题抛给每个小组,要求各小组进行内部讨论和分析,提出问题解决的思路和办法,并且尽可能多地提出不同的解决方式。内部成员则应在核心成员的引导下进行头脑风暴式思考。然后确定小组发言人,由其进行讲述,这个发言人通常由学习困难者担当,每次首先进行小组发言,通过类似锻炼,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然后由内部成员进行多元方法的讲述和介绍,发挥其辅助作用。最后教师进行学习点评,总结学习内容和知识点。对每个小组的表现也进行评价,提出建议和要求,指导其后续工作。
  4.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学习和掌握知识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它是在学习过程中使新知识与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应知识“建立非人为的(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也就是说“新”“旧”知识间要发生作用,通过“内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生要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进而具有一定水平的数学解题能力,首先要在头脑中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清晰的知识层次,明确起基础作用的知识点及其逻辑关系,正确的思想方法等),理解和熟悉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及内在联系,以便分析、综合、联想、类比,再通过转化的方法,逐步将“未知”化归为“已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责任编辑 曾 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4031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