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家园社区共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凯 张燕

  摘 要:家园社区共育即家庭、幼儿园、社区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是现代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从家长资源、教师资源、社区资源三方面着手,阐述三位一体的新型教育模式。
  关键词:家园共育;教育理念;三位一体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同担负起幼儿教育的重任,是现代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园社区共育”也是当今幼儿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是新的科学教育理念的充分深化,它能有效地促进良性幼儿教育机制的形成,也使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有力地促进了幼教事业的发展。因此,我园针对本地区幼教特点,对“农村幼儿园家园社区共育”开展了实践性的研究。幼儿园通过在全园进行实践研究,明确了“家园社区共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构建出“家园社区共育”的基本模式,并为“家园社区共育”的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社区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通过家园之间、家长和教师之间、社区和幼儿园之间的沟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开展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教育的必要前提。我园有效地利用了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形成了家庭、社区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的新局面,使幼儿在这样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全面发展,也使孩子能在一个良好的“家园社区共育”氛围中健康茁壮成长。
  一、家长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开展“家园社区共育”的后盾
  通过我们的资料统计,现在的80后家长们自身文化素质普遍较高,本地的年轻家长,大专以上学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这些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家长们为幼儿教育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家园共育”正是一个契机,是合理地挖掘这些宝贵教育财富的载体,为家长们发挥自己的教育潜能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以往的家长参与幼儿学习的情况不理想,家长很少深入到幼儿园教学过程深层次的环节中去,其实,家长本身就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力量和资源。他们不仅是活动的参与者,还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在本课题的相关活动中,我们请家长走进课堂当老师,请不同职业的家长给幼儿上课,如:请医生家长给孩子们讲保护牙齿方面的知识,请消防员家长给孩子们讲火灾逃生知识等。当家长了解了幼儿园的课程和特色,就会积极地配合。如:在大班主题活动“我们的大中国”中,家长和幼儿通过上网查询、查资料、收集图片、看电视等方式了解有关中国的文化,共同收集我国璀璨文化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其实搜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由于活动前的知识储备充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显著提高,家长由刚开始的不积极逐步转变到现在能积极主动地配合课程要求,真正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
  二、教师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开展“家园社区共育”的有力保证
  幼儿教师是联系孩子和家长的纽带。“家园共育”要求幼儿园教师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还必须拓宽工作范围,通过多种形式如:家园联系、对家长公开课,组织幼儿家长亲子活动、家长会等,把幼儿园的先进教育理念、科学的育儿知识等教育信息及时地传达给家长,使家长们对“家园共育”产生共鸣。同时,教师又从家长那里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和生活习惯等,两方面结合,更好地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一次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都与我们教师付出的努力密不可分。“家园共育”的实践研究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的专业水平、工作态度、钻研精神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使幼儿园教师的教研意识增强,使我园的教研水平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开展“家园社区共育”的有效途径
  在“家园社区共育”的实践过程中,幼儿园与社区之间不再是封闭形式。我们巧妙地利用社区的条件、环境,为孩子提供便利的学习和活动场所。如:为了让幼儿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充分参与社会活动,我们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经常带孩子们走出幼儿园,到附近的社区、公园、超市、小学等,利用周围特有的社会资源,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和行为,让幼儿在真实自然的学习环境中,开阔视野,激发探索欲望。为了让幼儿深切体会到尊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我们经常带孩子们去社区的敬老院看望老人,给他们表演节目。通过一系列走出校园活动,孩子们学到了许多在幼儿园无法学到的东西。
  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正成为我园教育工作的一大特色。我们将进一步拓展思维,创新“家园社区共育”的形式,丰富“家园社区共育”的内涵,搭牢搭好孩子健康成长的桥梁。让家园社区携起手来,共同为孩子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陈鹤琴.家庭教育.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竹行中心幼儿园)
  编辑 李建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410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