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江苏中高职衔接试点建设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家颐

  【摘 要】江苏省2012年启动首批中高职衔接试点,建设了71个包括“3+2”“3+3”“3+4”等多模式在内的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试点院校面对招生、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设置与衔接及转段考核、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安排等诸多新的具体问题,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不断提高试点质量,为推进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试点项目 建设启示
  一、坚持解放思想是试点中高职衔接的前提
  江苏首批试点学校多数生源好、数量足,也有少数学校计划没有完成,反映出学生、学校对中高职衔接的不同诉求。学生关注的是衔接专业的发展前景,能否学有所用;高职院校关注录取分数,期望有更优秀生源;中等职校关注录取人数,希望有更多的学生。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应从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高度加以认识,要为国家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为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建立一个合理的结构,为解决高考的独木桥问题搭建技能型人才的立交桥。试点学校要走出三大误区,满足服务产业升级提出的新要求。
  (一)走出衔接为扩大招生的思维模式。职业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服务最贴近、贡献最直接的类型,是支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高职衔接试点应该立足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高度,思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价值和思路。通过中高职衔接,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可以提高招生质量,更重要的是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从“纲要”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变“大力”为“加快”,反映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学校只有走出衔接为招生的误区,增强中高职衔接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才能更自觉地为社会经济发展、职业技术人才成长和实现教育公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走出衔接是学制简单相加的误区。刘延东同志2011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闭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统筹协调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课程体系衔接为重点,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性。我国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3+2”“3+3”等模式是对现行学制的冲击,“+”不应该是物理变化,而应该是化学变化。通过“+”应该更好地反映人才成长规律,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提高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走出衔接是满足学生职前培养需要的误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服务国民经济科学发展,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服务区域经济特色发展,服务发展民生,解决差距,为提高中等劳动者收入创造条件的功能。中高职衔接不仅要满足学生职前培养的要求,更要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现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接受职业教育服务。
  中高职衔接不只是解决学校的生源问题,应对人口下降后维持职业院校生存的权宜之计,而是构建学有所教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长远大计。
  二、构建课程体系是试点中高职衔接的核心
  课程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与核心。课程决定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决定着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影响实习实践条件建设和教学管理创新。中高职衔接关键在课程。构建中高衔接课程体系要深入研究学生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克服自说自话现象,顺应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和学生成长规律,努力提高课程设置和实施质量。
  (一)合理定位课程目标。我国中职高职教育是同一类型中两个不同学习阶段的教育,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水平,中高职衔接后两者应该有怎样不同的培养定位;“3+2”“3+3”“4+2”不同模式之间的课程标准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中高职课程的实施模式上有何区别,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区别;课程管理有什么特殊要求;师资队伍是否有特殊要求;核心课程变化导致实习基地建设有什么新要求;中高职分段的实习实践课程有何区别与联系,应该如何处理;校企合作在中高职衔接的背景下有什么新要求;学生技能证书升级的政策空白如何解决等等,中高职衔接的课程目标定位应该做出回答,使中高职教育相同的“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相近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相似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在不同的阶段发挥出最大的教育效益,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二)科学制定课程标准,坚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的统一性。职业教育课程以功能划分,大致可分为以提高专业素质为主的面向专业的课程,和以提高社会生活素质为主的面向社会的课程。两类课程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相互替代,更不能相互抵消。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设置,首先应该将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坚持以能力发展为中心,重视课程体系模块化、模块课程标准化的建设,通过课程“模块化+学分制”,实现中高职紧密衔接。在课程标准的描述上,尽量避免抽象的标准,注重情景描述目标的制定,清晰描述中职学什么、高职学什么、达到什么程度,减少中高职课程标准的重复,提高课程标准的可测性和操作性。
  (三)改革完善课程模式,积极探索以生为本、尊重选择、开放融通的课程模式。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中高职衔接开放融通课程模式是尊重学生选择权、融通多样化学习方式的模式。现在职业教育课程在内容上研究多、课程模式研究少,课程模式理论教学研究多、实践教学研究少,学生在课程上的选择更少。中高职衔接教育课堂首先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自己学,让学生会学。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本来这是学生自己学习的重要契机,但由于职业院校缺少对学生学习的研究,职业教育课堂理论化、普教化,课堂主体迷失,学生学习被动,效率不高。因此,解放课堂,必须创新模式,坚持产学研结合,教学做一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新管理机制是提高试点质量的保障
  教育改革成败与管理密切相关,任何改革都离不开管理创新。中高职衔接呼唤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更加体现公平、开放和持续发展的要求,形成推动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
  (一)创新评价机制,引领中高职衔接适应产业升级转型的需要。一是评价标准要服从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目标。比如,江苏中高职衔接试点方案将试点学校的选择限制在所属市辖区内校际合作,这样的要求对保证试点的有序性无疑是有价值的,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现在的省级示范院校早已经是面向全省乃至全国招生,将试点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势必会影响学校试点的成效。二是评价方式要体现教育公平性,不以录取分数作为评定试点优劣的唯一标准。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职业教育也应该追求优质教育。中高职衔接试点要以更开放的姿态,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入学方式与质量评价方式,真正实现学有所教、有教无类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
  (二)创新运行机制,发挥试点学校的自主性和创造精神。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参与。中高职衔接的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是衔接的主体,决定衔接质量。行政部门必须加强指导,深入开展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和管理方式的指导,切实提高效率。政府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增加试点工作的投入,通过人力投入、资金投入调动试点学校积极性。
  (三)创新激励机制,提高试点建设的质量。中高职衔接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宏观方面的探讨,缺乏对微观领域衔接的研究与实践,具体到试点专业标准、招生方式、课程设置、转段考核、实习就业、师资队伍建设与整合、学校管理文化的融合等,研究的成果更少。仅以专业划分为例,中高职专业目录不统一,中职的专业名称对应产业和职业岗位,高职专业以行业、产业或技术领域为主要依据,兼顾学科性质,从某种程度上还具有很深的学科体系痕迹,导致同名专业异质或异名专业类似。中高职衔接试点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只靠行政命令不行,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政策引导,多研究多指导,为试点单位提供积极建议和意见,尊重学校的首创精神,克服简单的行政命令,为中高职衔接试点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作者单位:南通职业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4280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