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立足数学现实 激发学生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燕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期,老师要立足于学生的“数学现实”,即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四基”的同时,充分感受数学的力量和魅力,逐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兴趣;数学现实;四基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37-2
  一、研读教材,找准现实背景与学生数学现实的关联点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分,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备课时,教师要思考新知的现实背景与学生数学现实的关联点,让学生能够顺利地实现“同化”与“顺应”。例如,《近似数》一课中的关联点:在日常生活里,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或不可能用实际的数来表示,而是用一个与实际数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在课堂上,我尽量引导学生去列举生活中的一些需要用近似数表示的数量,如,我们学校大约有2100名学生、我家离学校大约有800米、扬州市约有445万人等。在备课时,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挑战欲望
  情境问题是教学的平台。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对情境作过这样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
  讲《十以内的减法》时,我创设了“蓝猫采了9个蘑菇,淘气拿走3个,还剩几个?先让学生用表演形式用学具进行操作,待学生表演后,问淘气拿走3个以后就怎么样了?(少了)9个蘑菇少了几个?还剩多少个?“少了和去掉”应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有意地提出问题,目的在于激励学生通过表演操作,在尝试中探求知识。低年级学生对蓝猫、淘气等人物方程熟悉,教师适时编写题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乐学、会学。
  距离学生最近的情境是学生的个人生活,其次是学校生活、职业生活和休闲生活,然后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地方社区和社会生活,最远的是学术情境。弗赖登塔尔所倡导的情境问题是直观的、容易引起想象的数学问题,隐含在这些数学问题中的数学背景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而且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特别是要与学生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和那些学生已经具有的、但未经训练和不那么严格的数学体验相关联。好的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进而以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三、贴近生活,变数学小课堂为开放的数学大课堂
  《我国数学教学将作重大变革》一文中指出:“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关于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的初步设想》中提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如教《找规律》时,我首先让学生考虑:学校承办“百堂好课”会课活动,同学们如何美化校园?(花、彩旗)。然后出示图片,问:“从左边起,盆花的摆放有什么规律呢?”同学们积极发言。这样,既有助于课本知识的消化理解与吸收,又能开阔眼界,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更体验到了学习本领后得以运用所带来的喜悦。
  四、融入游戏,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
  陈鹤琴先生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根据以上观点,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把数学知识合理地融入各种游戏中,让小朋友在游戏中学数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讲授《10以内数的减法》时,我和学生一起做“小鸡回家游戏”;讲《0的减法》时,玩“开火车”的游戏。讲《加减混合》时,做“帮小羊过河”、“小猫能钓到哪条鱼?”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显得特别兴奋,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会加深对新知的认识,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的问题。
  五、营造氛围,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为创造性活动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然后接着问,你能量出地球赤道的周长吗?有一学生说用皮尺,其他同学哈哈大笑。这时老师并没有批评,而是说:“用皮尺量很困难,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探求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这样,整个课堂教学到处有发言、有争议、有讨论、有发现,学生热情洋溢,情绪高涨,师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和谐同步状态。
  在讲授苏教版国标教材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时,用了这样的开场白:“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唱着歌,花蝴蝶欢乐地飞舞着,小朋友们自由自在地在儿童乐园里尽情游玩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看!他们笑得多开心呀!学完今天的新本领,咱们也到儿童乐园去玩,好吗?”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能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能最大限度地迸发出学习的内驱力。
  课堂上的笑声会制造出积极的气氛,使‘教’与‘学’变得轻松而有效。讲《轴对称图形》时,我首先出示放风筝的图片,并说:“春天来了,小朋友们最喜欢干什么呀?(放风筝)风筝美吗?(美)我们就来看看风筝。(出示风筝)它们的外形上有什么共同特征呢?看看哪个小朋友是火眼金睛(学生会心地笑了)。”
  教师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把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并尽可能多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疑问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即使回答错误也要从不同方面进行表扬,尽量做到不批评,以免挫伤他们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所以数学老师应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努力提升数学修养,主动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有趣,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去自主探索,并独立地发现其中的奥妙,构建自己的数学观,促进数学知识结构的优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5082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