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球价值链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价值链提升的困境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道稳

  摘 要: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从产品的研发设计到生产,再到面向市场销售,都可能在不同国家进行,从而形成了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体系。面对这一国际分工体系,一方面为发展中国本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同时由于跨国公司对全球价值链的控制,使得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价值链提升遇到很大的阻碍。本文试图通过对全球价值链体系的研究来剖析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困境。
  关键字:全球价值链体系;价值链提升;产业升级
  一 前言
  按照联合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的分配、利润的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从事者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为了防止被边缘化,一般通吸收外资、发展当地配套企业及企业网络,以代工方式切入全球价值链)。并且视这些切入方式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以这此方式切入全球价值链所依靠的自身的成本优势,理所当然的一般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在发展中国家价值链攀升过程中,广泛的出现了被"俘获"现象,也就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本土企业,在实现由低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过程中,特别是经历功能升级或链的升级时,遇到发达国家的国际大购买商或跨国公司的双重阻击和控制,进而被限制于低附加值、微利化的价值链低端生产制造环节,并且由于本土企业自身对国际大购买商和跨国公司订单的依赖,这种限制会得到自我加强,呈现出一种恶性循环的趋势。
  二 不同驱动模式的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根据其驱动力的不同可以分为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两种模式。生产者驱动是指由生产者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本地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投资者可以是拥有技术优势,谋求市场扩张的跨国公司,也可以是力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建立自主工业体系的本国政府。购卖者驱动是指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际销售渠道的发达国家企业通过全球采购和OEM等生产组织起来的跨国商品流通网络,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那此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对于产业链条的控制能力,特别是整个产业链条的控制能力。生产者驱动型来源于生产领域中的生产环节,而购买者驱动来自于产业链条的流通环节。另外,很多产业处于两者之间,即同时具有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的特点。
  表1从动力根源、核心能力、进入障碍、产业分类、制造企业权属、产业联系、产业结构和辅助支撑体系等七个方面对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进行了比较。
  表1生产者、购买者和中间类型驱动的全球价值链比较
  三 不同驱动力的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
  格里芬等在普维尔与斯特恩等人生产网络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抽象,结合价值链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技术能力与企业学习等理论提出了一个相对严谨、完整的分析框架。他们首先归纳出五种典型的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按照链中主体之间的协调和力量不对称程度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市场、模块型、关系型、领导型。
  市场:通过契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产品比较简单,供应商能力较强,不需要购买者投入太多,且资产的专用性较低。交易比较简单,双方只要通过价格和契约就可以很好的控制交易的不确定性。
  模块型:产品较复杂,供应商的能力较强,其资产的专用性较高,买卖双方的数量虽然有限,但仍有一定的市场灵活性,更换合作伙伴比较容易。双方的交流的信息量较市场型要大,并且也相对更复杂,但能够通过标准化契约来较好的降低交易成本,故需要的协调成本也较低。
  关系型:产品的导致交易的复杂,双方需要交换的信息量大且复杂,供应商的能力较强,领导厂商和供应商之间有很强的互相依赖。双方可以通过信誉、空间的临近性、家族或种族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双方一般需要面对面的交流进行协商和交换复杂的信息,需要较多的协调,因此,改变交易伙伴比较困难。
  领导型: 产品复杂, 供应商的能力较低, 需要供应商的大量投入和技术支持, 供应商为了防止其它供应商竞争, 将其资产专用化。供应商对领导厂商的依赖性非常强, 很难改变交易对象,成为"俘虏型供应商"。领导厂商通过对供应商的高度控制来实现治理, 同时通过提供各种支持使供应商愿意保持合作关系。
  四 不同驱动模式下价值链升级的轨迹
  1 生产者驱动模式下价值链升级轨迹
  根据前面关于全球价值链不同驱动模式的论述可以看出,在生产者驱动模式下,价值链上的主要价值份额者集中在生产领域,而且在从生产环节到流通环节的价值形成过程中边际价值增值率是递增的,其一般升级的轨迹是功能--产品--工艺流程--链条转换。在以上升级序列中难度会不但增大。一般来说,功能升级过程会相对顺利,耗费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升级进程呈现不断加速的发展特征,但在产品升级和工艺升级难度会变得相当大,大多数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之路也会在此不断徘徊,该段升级呈现不断减速的发展特征。
  2 购卖者驱动模式下价值链升级轨迹
  然而对于购买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来说,与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升级轨迹相比刚好相反,其价值链上的主要价值份额者集中在流通领域内,而且在从生产环节到流通环节的价值形成过程中边际价值率是递增的。其一般的升级路径是工艺流程--产品--功能--链条转换。在以上升级过程中难度会不断增大,一般来说,工艺流程和产品升级会相对容易,耗费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升级呈现出不断加速的特征。不过,从产品升级到功能升级的转换就变得十分困难,大多数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之路都会受堵于此,升级会呈现逐渐减速的特征。
  五 不同驱动力的全球价值链在不同治理模式下价值链提升的所面临的困难。
  1跨国公司强化核心能力控制,形成该地区企业地订单的过分依赖。主要通过专利池、战略隔绝、品牌强化和零售市场并购等多种手段,提高设计、研究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的租金和进入壁垒。
  2凭借治理者身份,跨国公司强化核心能力价值。跨国公司作为价值链的治理者,通过设计各种参数(包括技术标准、专利授权、质量、环保、交货、库存及价格等)控制发展中国家以代工身份参与其网络体系,打压该地区企业的利润空间,技术赶超和价值攀升过程。
  3通过技术转移,跨国公司将为其配套生产的企业。通过技术转移,使本地企业不断进行固定资产更新,使其无资本投进研发和营销开发,同时会使资产的专用性不断提高,更容易被"套牢"。
  参考文献:
  [1]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
  [2]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7,(5).
  [3]吕文李栋,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5720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