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教学中转变学习困难生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瑞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12-02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突出强调“要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全体学生身心素质和谐发展提供充分、均等的机会和条件,作为教师,如何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行为上真正转变育人理念,弄清学困生的成因并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学习困难生概念界定
  所谓学习困难生(简称学困生)是指目前一些智力正常或超长儿童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方法不当,或受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在某个科目方面,在应用听、说、读、写、算等能力上,有一个或几个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或困难,未能达到国家规定学业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仅靠自己一时难以完成学习任务,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指导,给予补充和矫治的学生。这些学生与同龄的大部分学生相比,有明显的知识和技能的缺陷,作业与考试的错误率较高,学习成绩差,达不到应该达到的最基本的教学要求水平。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
  二、学习困难生成因分析
  1.客观因素
  (1)家庭方面
  曾经对学校47位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困生进行家庭情况调查,情况反馈出家长文化程度令人担忧,其中有2位高中学历,有31位初中学历, 12位小学文化程度,还有2位竟然不认识字。他们或没有基本的辅导孩子的能力,或和孩子缺少沟通没有辅导孩子的精力,缺乏为人父母的基本责任感。教育思想、教育子女的方法、管教方式都存在偏差。
  (2)社会、学校方面
  虽然现行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各级教学主管部门也多次开展关于教学评价模式的探索,但升学率仍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大的教育环境导致教师实际教学中评价方式仍然单一,唯分数论英雄,纸笔测试仍是衡量学生的首要标准。沉重的课业负担,枯燥的学习过程,老师严厉的批评,共同把学生推向厌学的深渊。
  2.主观因素
  (1)学习兴趣淡薄,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
  (2)知识认知结构不完整
  已学过的知识不能消化吸收,造成知识脱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3)学习方式个体认知的差异
  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由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的认知差异,加之教师组织、引导不力,造成一部分学生成了合作学习的观望者。
  三、学习困难生转化策略
  1.建立档案,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正如人的疾病千差万别一样,学困生的类型和形成原因也各不相同, 通过问卷调查、个别交流、家庭走访等多种形式,了解学困生的家庭状况、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建立学校或班级学习困难生成长档案,分析造成学困生成绩不佳的原因,对证下药,记录他们的点滴进步。
  2.立足课堂,鼓励学困生主动参与
  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但学困生因知识缺漏较多或智力发展较慢等原因,往往不能适应正常的教学进程,出现听讲不专心、注意力分散的现象。转化学困生可以采取课堂“四优先”:“座位优先”、“提问优先”、“活动优先”、“批改优先”。尤其要抓住课堂40分钟,培养学困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倾听教师的讲解、倾听学生的发言),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3.加强辅导,给学困生更多关爱
  当师生关系处于和谐的状态时,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会容易得多。因此,要尊重、理解、读懂学困生,给他们以真诚的爱,消除他们的逆反情绪,在生活上多关心差生,增进师生友谊,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给学生重新跃起的机会和信任。
  (1)加强学困生个别辅导,多为学困生开“小灶”
  学困生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要他们把每一节课的知识点全部在课堂上理解并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加强学困生的个别辅导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建立《学生课外辅导记录表》即:对学困生进行系统的知识辅导。
  (2)开展“一帮一”活动,为学困生找身边的小帮手
  开展学困生与学优生“一帮一”活动,及时解决学困生遇到的“拦路虎”。既减轻了教师课外辅导的压力,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学困生从中受到关心,既有了知心的小伙伴,也有了取得进步的小帮手,而学优生在帮教中自身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达到“双赢”的效果。
  4.家校沟通,形成转化学困生的合力
  积极与家长沟通,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影响巨大。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充分尊重家长,不抱怨,不训斥,融合教师与家长的关系,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从而为转化学困生创造有利条件。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把目光落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是我们教育改革的起点。转变学习困难生,需要我们用更多的爱心、耐心、恒心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安全、自由、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空间,提升学困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常淑敏,曹月勇,张承芬.学习困难儿童与非学习困难儿童问题行为、社会技能的对比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01).
  [2]张奠宙,等.《数学差生问题研究》,上海,2003年.
  [3]戴斌荣,任瑛.学习困难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教育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01).
  [4]顾庆成.谈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J].教育理论研究,2005(05).
  [5]美国 瓦恩布雷纳.《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2005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6153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