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工程类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昊

   摘要:本文结合我校实际和国际合作经验,从现实层面认识当今高校工程教育国际化现状与发展,通过借鉴、分析一些发达国家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和举措,以及我校的一些做法,进一步对工程类高校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并提出思路和建议措施。
  关键词: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教育
  
   高等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科专业在校生规模超过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1/3,因此,在我国,大学国际化很大程度上是工科院校或者说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以及党的十七大的主导思想“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改革开放”指引下,在国际经济联系与合作日益密切的今天,以工科为主的大学的工程教育如何适应这种开放,如何培养符合国际需求的工程人才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紧迫问题。现今在各类国际研讨会上,国内外的大学校长、专家等经常共同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工程教育的现状和未来,以及现代大学的发展,并一致认为,在国际经济联系与合作日益密切的今天,如何培养符合国际需求的工程人才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紧迫问题。经济全球化促成了高等教育的不断国际化,当今大学的工程教育必须考虑到国际化的大背景,必须加强与国外院校的交流项目开展的力度,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培养出符合国内以及国际需求的工程人员。
  一、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措施和启示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正在形成。它推动了对国际化人才的强烈需求,人才资源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国都十分重视人才战略问题的研究,并根据本国国情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战略措施和各种有效的政策、法规和措施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以及合理地使用人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比较与借鉴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不同模式和成功经验,对于塑造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日本:日本十分重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许多高校和企业合作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如短期研修,送学生出国实习;短期留学,派学生出国交换学习;选拔留学,派遣高校管理人员出国学习、培训。高校和企业特别注重培养提高学生或员工的英语交流能力。除把学生或员工派到美国等地学习外,还开展专门语言培训,请来自英语母语国家的教师编写英语教材,发给学生或员工自学;鼓励学生或员工参加英语培训。许多日本企业如日本电气公司开设了国际培训中心,实施国际化教育。对国际企业人员进行语言、国际商务、国际管理、海外工程项目等培训,推动公司国际化进程;对驻外人员进行语言培训、国际实务培训、国际经营培训、外派之前集中培训,形成了较完备的国际培训体系。
  2.美国:美国政府,还有高校和企业都十分重视国际化人才引进工作,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各种手段吸引外国人才。首先,制定开放的移民政策招揽人才移民。美国政府多次修改移民法,不断放宽对技术移民的限制,明确提出,对于学术、专业上有突出成就的人才,一律优先加入美国国籍。其次,制订优惠的留学政策吸引别国人才。美国各大学相继推出各自的留学教育优惠政策,为来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提供“研究助理”、“教学助理”等带薪的职位,以资助他们完成学业,并为他们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各种便利。第三,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抢夺外国人才。美国在高薪招聘人才的同时,还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满足科研人员的成就感。第四,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在国外就地取才。美国在海外的跨国公司大力推动公司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本土化,利用国际人才为公司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上述各个国家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无疑对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教育改革方面,教育部门应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语言能力,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实国际化教学内容。即通过加强与国际间优秀的大学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加大互派留学生的力度;加强与国外跨国公司的合作,进行学生的海外实地培训。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要精益求精,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提高办学水平。聚焦政策和资源,发展和壮大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有潜力的学科,持续地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要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要借鉴国际办学经验,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模式,培养学生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国际型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创新型的竞争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强化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和学科的国际竞争力,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要全面融入国家和宁波城市发展,发挥高校的知识外溢作用。我校是市属高校,应该为宁波市经济战略服务,为增强宁波的核心竞争力做出自己的贡献,现今跨国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工程实践也在全球化。因此,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必然要求工程教育拓展工程实践的全球性内涵,即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仅能满足国内工程建设的需要,还应能满足跨国工程建设和他国工程建设的需要。因此,国际化实践能力培养应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我校与德国、法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外友好工科类院校之间进行教学、科研、师生互派的合作,为我校培养国际化人才带来了很多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开展与国外工科类大学的交流与双边项目,为学生提供了机会,我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交换项目,开展海外招生项目;与国外政府、高教部门和私营企业合作,开展海外学术项目、部门发展项目以及合作研究等,加大学生的项目交流活动的力度,以培养属于自己的优秀工程师。
  二、我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些做法
  我校是一所工科为主的工程类高等院校,2010年,我校被国家教育部列入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高校,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五个专业被列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为了更好地实践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海外专业经历背景、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专业知识强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根据《宁波工程学院2009~2015事业发展规划》和国家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我校拟定了行动计划和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实施卓越人才国际化素质培养工程。我校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境外学习和文化交流等活动,资助学生赴海外企业专业实习,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支持高水平工程教育的中外合作项目,鼓励使用多语种培养熟悉外国文化、法律和标准的国际工程师。积极采取优惠政策和措施招收更多的境外留学生来华接受工程教育。促进学校工程教育国际化特色的形成,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接受海外工程教育,分批、分期组织学生赴境外实习;深化与现有国外签约院校的合作,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互派“专业实习团”等;根据5个卓越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尝试将“3+1”培养模式中的一年实习环节放在海外友好院校进行,请国外教师指导我校学生毕业设计,使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国外资源,设计出更具创新特色的毕业成果;以我校五个试点专业为重点,联合国际交流组织机构,寻找相应专业的实习岗位;扩大对海外专业实习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的海外专业实习意识。优先资助卓越计划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或企业研修。通过派送海外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培养一批具有赴海外带队能力及经验的老师,同时将这些老师纳入“双语课程”或“全外语课程”的师资队伍当中,通过实践发展教学。

  三、工程类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改革措施:
  1.不断更新观念,强化工程教育国际化意识。工程教育观念国际化就是要将本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发展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中,从国际化的视野而非一国的角度对工程人才培养的总体素质进行考查,从而确立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具体的教育措施。更新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是加快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前提。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观念、全球意识和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工程师人才,培养可在全球范围内就业的工程师人才。
  2.加强专业建设,适应国际化需求。在工程类专业建设中,应积极打造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被国际执业机构认可的工程类专业品牌,以增强国际竞争力。要根据本国社会发展需要、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调整和学校的自身特点,进一步拓宽工程类专业口径,继续强化工程类优势学科,采用信息化、学科交叉、调整合并和设置新的专业方向等多种途径,改造、更新传统工程类学科专业,剔除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和专业结构设置,调整专业定位,形成体现学校学科优势、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的工程类学科专业结构。在专业建设中,加强同工程行业、企业乃至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密切联系,以信息化带动专业建设现代化,以国际化促进专业建设标准化,全面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实现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3.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一流国际化专业师资。专业教师队伍国际化是保证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最基本条件,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化的一条捷径。具有国际专业工程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要通过聘请有相关专业背景或企业实践经验的外籍专家或教师,担任全外语课程。教师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及口语能力为重点。高校还要采取多种形式增加专业教师出国访问和进修的数量,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或企业研修,通过提升教师素质,培养一批能胜任“双语课程”或“全外语课程”的师资,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
  4.加强合作交流,多渠道搭建海外实习平台。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式主要包括师生互换互派、学分互认、学者互访、国际合作办学等,通过联络海外友好院校,互派学生实习团赴对方院校进行专业实习,请国外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环节,使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国外资源,设计出更具创新特色的毕业成果。与知名教育机构合作开拓海外专业实习项目,积极与各种国际交流组织联络沟通,发展海外专业实习项目。
  总之,通过推进工程类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可促进学生国际化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有利于个性发展。可深化国际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取得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国梁,朱泓.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2,(10).
  [2]刘正良.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3]裴文英.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高教,2007,(6).
  [4]王修娥.美国人眼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高教探索,2001,(1).
  [5]胡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评论,200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62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