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外语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晓芸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课程国际化与外语课程设置,其次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贸易的发展、公众教育观念的更新等方面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外语课程设置国际化面临的机遇,并且从语言技能课与专业知识课比例、授课模式以及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方面阐述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外语课程设置国际化的挑战,最后提出了高职院校外语课程设置的国际化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外语课程设置 国际化
  [作者简介]陈晓芸(1980- ),女,广西北海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和文学。(广西 南宁 530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广西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B05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41-02
  外语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中外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不断扩大中国教育、实施对外开放的重要模式,在课程设置国际化中处于领军地位。就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来说,主要是国内院校与国外院校进行联合办学的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融入国际化的内容,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要注重国际导向,建立与国外课程以及学习结合的体系。所以,在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发展中,外语课程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一、课程国际化与外语课程设置
  所谓国际化就是在学校的教学研究中要融入一些国际和跨文化元素的过程。课程国际化就是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从指导思想到课程的内容再到分类都要体现国际化这一趋势。课程国际化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眼光与交往能力的专业人才。课程国际化主要包括一些基本的外语训练、国际区域研究学科的发展过程,还包含了学科的普遍化。在课程国际化进程中,外语教学与训练是其中重要的方面,需要在课程国家化观念的引领下,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方式,在兼顾外语课程的普遍性的前提下,还要具备一定的特殊性。
  就目前情况来看,关于外语课程设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校的外语课程设置上,有的针对高校外语课程设置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的通过国内国外高校外语课程设置模式的比较,找出其他国家外语课程设置的优势用以借鉴。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师范专业外语课程设置等。在国际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教育领域的国际化需要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其在教育中的地位。中外合作办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跟传统办学模式不太一样,面对这样的状况,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要认清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外语课程设置的时候勇于突破创新。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外语课程设置国际化的机遇
  (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从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协议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服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允许一些国外的教育机构进入国内,并颁发相应的文凭;世贸成员国之间要彼此承认学历;国家之间的教师资源和专业人员可以进行流动;要尽可能地取消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教育市场的垄断行为。总而言之,我们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要严格遵守国际上通行的教育发展规则,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必然的结果,外语课程设置国际化也是必然的结果。中外合作办学在职业教育中主要是是为了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这也是客观需求。国内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可以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提高自身的办学竞争能力,吸收先进的经验,为院校发展服务。
  (二)公众教育观念的更新
  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可以证明,合作办学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教育的创新。职业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家长、学生以及用人单位,要对教育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价,不是有关部门,而是教育服务的对象,也就是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反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公众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这为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教育并进行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三)对外贸易的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速度迅猛。201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36420.6亿美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22.5%,外贸进出口总额刷新年度历史纪录。2012年中国外贸总额首超美国,成为世界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2013年,中国的外贸形势也是比较好的。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意味着需要更多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意味着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地增多,这为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对外合作办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中外合作办学外语课程设置国际化提供了非常好的动力支撑。
  (四)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需要
  到了新世纪,高职教育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发展态势喜人。高职教育的发展层面是规模与资源不断整合的过程,在第一个层面的任务完成之后,开始进入第二个层面的发展时期,也就是职业教育的转型期,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发展路径,国际化成了其发展的关键问题。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可以更好地吸收一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教学的先进经验,不断吸收来自世界上各个国家的教育资源,提高管理学生各个方面的水平,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外语课程设置国际化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三、中外合作办学的外语课程设置国际化的挑战
  (一)语言技能课与专业知识课比例问题
  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课程设置有自身独特的标准,在进行外语课程设置的时候,教育部规定:“合作办学引进的专业课数量和外放教师的专业课课时要占据总量的三分之一。”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专业知识课在合作办学中的地位。但是,事实上,很多时候外方教师在授课时候主要是在语言课程方面,根本没有开设语言技能培养的范围。加上一些资金和师资条件的限制,专业课教学的比例根本达不到外方教师授课课时需要的比例。很多都是中方教师在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和资格认证之后,进行双语教学,实际上双语教学的效果远远达不到要求,学生仍旧不能达到在纯英语的学习环境下获得学位的标准。   (二)授课模式有待调整
  在进行语言课程教学的时候,主要是以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育为主,稍微借鉴了一些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而使用的教材跟大学其他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教材也基本差不多。尽管根据这个项目自身的特殊性,英语课程开设的课时比其他专业多出一些,但是这样也只是课程数量上的调整,没有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很少有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特征量身打造英语教学模式的现象。因为缺少外方教师,纯外语教学的专业课比例不大,几门外方授课教程基本都是采用集体授课的模式,跟其本国授课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学校教师在双语课程教学中根本没有实现真正的双语教学,只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上了英语元素,没有从根本上做到与国际接轨。
  (三)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
  在合作办学项目中,一些外语类的课程并没有发挥其本来的作用。第一,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上,跟国外阶段的学习不能很好地结合,出现了“学不致用”的现象;第二,开设的语言类课程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通过类似雅思之类的英语测试;第三,作为中国合作办学项目,在国内教学阶段会要求学生通过一项专门的国际通用的英语测试,但是,由于师资与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加上国内四、六级考试产生的影响,学生很难掌握此类考试的策略,这就可能导致因为不能通过这项国际通用测试而影响国外阶段的学习;第四,在考核内容与方式上受到国内同类专业的影响,很难实现真正的国际化。
  四、中外合作办学的外语课程设置国际化的策略
  (一)要认清语言类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积极发挥这类课程应有的作用
  就合作办学项目来说,主要是面对那些要出国留学并要取得国内外两个学位的学生,对于外语水平的要求必然比国内大学的学生强。所以,语言类课程设置不能以大学英语或者是专业综合英语的形式来进行,要设立批判性的英语学习课程,关注对英语思想的传达;要加强学生外语听说水平的训练,加强学生日常沟通能力;还要重视学生外语写作课程的设置,要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论文和总结的格式以及写作方面的技巧,针对东西方写作习惯存在的差异,让学生尽早地接触到英语的写作,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使其在国外阶段的学习能顺利开展。除此之外,还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与应试技巧的结合,加大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在进行试题研究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这样的授课才会对学生产生帮助。
  (二)要转变外语专业的讲授模式,做到与国际上真正接轨
  在学生国内阶段的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加大外语专业课程的设置比例,在教学模式上借鉴国外优秀的教学模式,逐渐向他们靠拢,从而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国外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在进行外语专业授课的时候,要积极采用研讨与互助结合的模式,尽可能地不用传统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时候,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除了一些平时测试和期末测试之外,还要加上课堂的互动程度以及家庭作业的比分,从而做到发展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要积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激励学生参与到课程知识的研究与批判中,在思考与批判中,获得知识,拥有自己的见解。
  (三)要增加行前培训课程
  跟国内比较传统的语言专业比较,合作办学小项目的学生必须要接触一些外国文化,要适应这种文化,并能很好地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所以,在国内阶段学习的结尾时期,要专门为学生开设行前培训课程,尽可能地为学生讲授一些对国外学习有帮助的信息,从风土人情到学校的规章制度等,这样学生可以提前做好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准备,增强在国外学习的适应性。行前培训课程的内容和方式,学校可以借鉴一些留学机构的经验和模式,并且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行前培训课程的有效性。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各个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很多国家开始开放高等教育市场,不断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要积极适应国际化发展的潮流,树立新的课程设置理念,加大国家化战略的实施力度,提高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交流层次,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国际眼光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建华,胡艾生.中国大学课程国际化发展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1(9).
  [2]彭小英,潘宜亚,姜智荣.中外高职教育发展研究现状与展望[J].职业时空(下半月版),2012(11).
  [3]沈乐敏,董俊峰.我国高校外语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分析与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5).
  [4]李盛兵.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7218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