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学科逻辑思维建构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刚 李青

  摘要:由于对高中地理课程必修3学科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导致这一阶段的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普遍存在着许多的“困惑”。由此,一些课堂出现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授受教学和学生“被主动”式的探究性学习的现象。如何走出“局限”,使课堂活动真正地回归到教育本质,从大量的成功教学经验观察,要实现这一“回归”转变,必然要从教学设计入手。基于学科逻辑思维建构的“探究性案例”的教学设计是能够使课堂教与学摆脱所谓“困惑”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教学设计;探究;破与立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教育的展开,越来越多的中学地理教师对高中地理必修3课程(下称“必修3”)的教学存在着较大的困惑。这种困惑主要来自三方面认知矛盾:1.课程教材可读性与可教性之间的矛盾;2.日常教学深浅掌控与高考选拔需求之间的矛盾;3.学生地理知识累积与其地理素养养成之间的矛盾。于是,在课堂中常出现所谓教师“照本宣科”式的授受教学和学生“被主动”式的探究性学习的现象。以至于地理教育偏离了原有的本质,学生的地理 “素养”依旧难以真正形成。那么,如何才能化解教师教学的“困惑”,使课堂活动真正地回归以解决、探究地理问题为核心,同时还能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呢?从大量成功的教学实例观察,要实现这一“回归”转变,必然要从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入手,其关键在于教学设计。基于学科逻辑思维建构的“探究性案例”教学设计是能够使课堂的教与学摆脱所谓“困惑”的可行途径。
  二、“必修3”教学设计的“破”与“立”
  (一)“破”
  “必修3”课程思想是突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在强调自然与人类社会相联系的基础上,为在区域中人类就如何实现可持续(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提供参考模式。因此,“必修3”课程内容设置呈现出很强的过程性和探究性,而这也成为今天地理教育所聚焦的“培养点”,更是当今高考所关注的“热点”。
  虽然“必修3”的课程标准只是纲领性的宏观界定: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其要求课程学习内容须以“案例”问题解决的方式来探究区域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四大突出问题:生态问题、资源开发问题、区域产业的合理发展问题、区际联系与协调发展问题等。同时,“必修3”课程标准还要求课程学习必须突出“案例”研究学习,以“案例”为平台,在解决相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表达出地理学的核心价值。所以,对于“必修3”课程“案例”的教学设计就必须走出课程教材的局限,破除“教材”的叙述框架,研究总结“必修3”课程案例架构;并在“破”的基础上,立足学生生活和学习,依据现有的教学设施,梳理、或重选案例进行教学设计,达成以探究案例为背景的课堂 活动。
  (二)“立”
  “探究性案例”的教学设计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师生共同感兴趣的探究话题出发,按学科研究不同对象的科学逻辑(下称学科逻辑,含逻辑思维、研究框架),在更宽广的视野层面上重新对学习素材进行整合的课堂活动设计。因此,理清“必修3”课程内容的学科逻辑就成为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基础。所以,归纳“必修3”解决“四大突出问题”的学科逻辑就成为进行教学设计的关键。以下是“必修3”反映的区域发展过程中可能要解决的“四大突出问题”的学科逻辑:
  1.生态问题:
  2.资源开发问题:
  3.区域产业的合理发展问题:
  4.区际联系与协调发展问题:
  *“箭头”表示逻辑思维承继关联
  从以上研究框架结构图中的逻辑思维可以看出:明晰学科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探究性案例”为背景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开发性和可操作性。哪么,如何基于学科逻辑,进行“探究性案例”的教学设计呢?在明确高中阶段学生认知心理的前提条件下,根据课程标准,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和现有的教学设施,从学生的生活及社会关注的热点中选择具有探究意义的案例作为教学背景,并在与学生共同研究案例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总结出地理规律,从而获得地理新知识。以下以人教版必修3的产业(工业)转移为例,单就教学设计中的逻辑思维与课堂活动架构作简单介绍。
  三、“探究性案例”背景的教学设计
  (一)搭建逻辑思维关联与课堂活动架构
  “课标”关于学习“产业(工业)转移”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核心是理解产业“为什么”会发生转移,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获取、理解、分析、运用”所掌握的地理信息,继而完成对区域产业转移与发展的解释,以及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正基于此,结合教学的具体实际(学情、当前师生关注点等)和“区际联系与协调发展”中的关于产业发展的学科逻辑,搭建起该节课的逻辑思维关联与课堂活动架构。如下:
  *“箭头”表示逻辑思维承继关联
  (二)充实具体研究“案例”与引导性问题设计
  根据上述架构,可以利用学生关注的某类产业在全球布局变化作为背景案例,分析这种变化的因由。如APPLE公司其产品的生产环节全球布局,分析APPLE公司为其各个生产环节在全球寻找最佳区位的原因;其中,关于产业发展(产品周期与附加值),可以选择上世纪末及本世纪以来APPLE公司最成功产品IPOD的全球扩张,与SONY公司“随身听”的衰落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总结出迫使产业发生转移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条件。而区域产业发展途径可以以我国各区域产业发展不同模式为案例,并结合产业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区域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例如“‘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案例是很好地诠释了区域产业发展的一般 规律。
  在选定合适的“案例”后,教师从逻辑思维出发设计出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将课堂讨论串联起来。至此,本节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投入课堂讨论,并从分析、解决地理问题中得到体验的满足和成就的愉悦;教师也能最大限度地走出所谓的必修3的“困惑”。
  实现“探究性案例”背景教学设计的手段是多方面的。例如,可以借助“微视频”展示某区域发展案例进行讨论,如剪辑《改变地球的一代人》《资本的力量》等记录片中关于区位选择的内容;也可以利用近期带有地理色彩的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探究,如大陆“富士康”公司的迁移;还可以研究本地家乡发展过程中的典型案例等。
  总之,利用“探究性案例”背景教学设计对于教师充满了挑战,除了要求教师平时多注意与地理学发展相关的信息外,还需要教师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兴趣点,并最终走进学生。只有将教师的“教”的姿态降低到学生的“学”的层面上时,才能实现教师的“学问”与学生的“兴趣”完美地结合在课堂上,真正地进入地理学教育的核心,即在学生的内心完成地理思维的心理构架,实现地理素养的真正养成。
  (责任编辑:廖炽昌)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8035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