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薛燕芬

  摘要:在知识经济新时代,沟通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人才竞争的重要素质之一。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不是很强,普遍存在人际沟通困难的问题。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未雨绸缪,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沟通能力的培养教育。
  关键词:高职学生;沟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54-02
  在就业市场风云变幻的今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似乎成了“抢手货”,其就业市场也似乎显得较为宽松。事实上,形势并不容乐观。最近,笔者走访了十几家幼儿园,了解到一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园工作的情况,多数园长表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工作中具备专业实践能力,但缺乏融入社会、与社会沟通的能力。许多园长将沟通能力作为决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期满去留的重要衡量指标。幼儿园对沟通能力的关注度之高,莘莘学子自然不可能没有察觉,他们也感到困惑,压力较大,有“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的强烈愿望。因此,提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性,是摆在每个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沟通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竞争和社会压力造成的紧张、焦虑,又有独生子女养成的自我为中心、个人独尊的习惯个性,还有缺乏人际沟通的技巧等诸多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是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存在障碍。
  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际沟通中表现突出而常见,主要表现在理想化、过分关注自我和自负。
  1.理想化。学生青年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开始主动与人交往。但客观环境又限制他们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导致他们生活经历贫乏,社会阅历有限,因而人际沟通中常又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和现实不符,认知就会出现偏差,就容易产生人际沟通障碍。
  2.过分关注自我。在沟通中过多地考虑自己的需要,过分注重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而忽视了他人的需要、他人的存在,变成了自我中心者,在沟通中矛盾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地产生。
  3.自负。在人际沟通中表现出傲气轻狂、居高临下、自夸自大、有明显的嫉妒心。有自负心理会使自己不能正确地评价自我,削弱了对周围环境的洞察力,从而降低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容易造成沟通障碍。
  情感障碍。沟通中感情色彩浓重,是处于青年期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际沟通中的一大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嫉妒。虽然这种表现是潜在的,但从言谈举止中也不难发现。他们往往同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学习、名誉等方面不如对方,就产生了一种不悦、自惭形秽、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行为。这种嫉妒心理严重阻碍了他们的沟通能力。
  2.自卑。形成自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这种心境使自卑者在沟通中常常是缺乏自信,畏首畏尾。
  3.羞怯。在人际沟通中常常表现出腼腆,动作忸怩,不自然,脸色绯红,说话音量低而小,严重者怯于沟通,对沟通采取回避的态度。
  二、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沟通能力的途径
  针对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开设人际沟通课程是解决问题的必要举措。而真正发挥这门课程对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作用,就要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以建构主义的理念为指导。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根据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以建构主义等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中学、干中学。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麦科姆教授(M.Mccohn)说:“教学中学生成功的关键是,学习过程中实践是主要的,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训练学生职业技能,这是学生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建立以实践为主的教学体系,将学生在从业过程中即将遇到的沟通问题做系统规划,选出典型沟通情境或工作任务,安排一个个完整的实践项目展开对应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探寻完成任务必要的学习资料。
  课程充分体现能力本位的思想。沟通的职能涉及社会交往十多个方面:倾听、交谈、说服、演讲、与幼儿、家长、同事和上下级沟通、电话沟通、会议沟通等。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沟通的职能,确立能力本位,并且把以人为本、能力本位的思想作为课程设置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不断强化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
  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
  帮助学生克服认知和情感方面的障碍。
  1.克服认知障碍,释放“自我”。理想总是丰满的,而现实往往很骨感。学校教育应创设条件,帮助学生“在骨感的现实中历练成就”,以期让学生从自我的樊笼里挣脱出来,以“成功心态”展开人际沟通与交流。
  针对认知障碍中的理想化、过分关注自我和自负的特点,我们在日常的活动中积极开展课外定向阅读,并与课内定向交流活动紧密结合。比如,课外作业安排:让学生各自整理“心目中的成功人士的核心价值观”为内容,扩大阅读。课内以学生的资料为依据提炼成功心智模式、自我沟通和人际沟通的经典案例、比照自我特点设计成长的方案等。然后汇编成集,作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在同学中交流;形成一定的模范作用,针对性地影响教育学生。最终起到引导学生释放狭隘小我、追求成长成功的实效。
  2.克服负面情感障碍,悦纳自己。嫉妒、自卑、羞怯等感情色彩浓重是高职学生心理的一大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和谐,将极大影响人际沟通。教会和影响学生悦纳自己,是克服诸多负面心理的有效途径。
  哲学家康德说过:“只有学会了自己喜欢自己的人才能慷慨和友善地对待别人。”一个整日里生活在嫉妒、自卑、羞怯等感情漩涡中的人,是痛苦的。怎么能指望他(她)带给身边人以快乐和幸福呢?一个人只有开始喜欢自己,才有可能更乐于去善待他人。一旦他(她)因善待他人而感到快乐,那么更爱自己就变为必然。一旦克服了对嫉妒、自卑、羞怯等负面心理的消极情绪,他就不会再那样对自己对他人吹毛求疵了,也就更易于宽容了。
  针对的训练诸如:(1)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2)客观认识与评价自己的缺点短处。(3)交流互动中发掘他人的优点和长处。(3)理解宽容他人的缺点短处。
  三、结语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科学的理念无疑是教学实践取得较高成效的先导。在实践中体悟,识人善教,因势利导,事半功倍,对于教师来说,确实不是简单的事情。以建构主义的理念为指导,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不断优化学生的生活、学习理念,提升应对智慧,进而促进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我们任重道远。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大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立项课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课题编号:2012dlskyb273
  作者简介:薛燕芬(1972-),女,汉族,大连职工大学,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学前人力资源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816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