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议陶行知“爱”的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冯垒

  教育是爱的别称,教育孩子就是爱孩子。师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和行为的总称,包括对学生的了解、关怀、理解、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等。不是单一的心理成分,而是在教育的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
  师爱是一种高尚的、伟大的爱,既是积极的情感,又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和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师爱,是一份特殊的爱,内涵丰富。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陶行知“爱”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启示,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能做些什么,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责任
  有这样一句话,“爱自己孩子的人是人,爱别人孩子的人是神”,教师不是神,但要努力担当学生的守护神。教师只有有责任感才会有爱心,才能对学生宽容,才能放松紧张的情绪,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爱心必须至诚。以诚待生,多为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抚之以爱。从思想上教育他们,从人格上尊重他们,从精神上理解他们,从生活上、学习上帮助他们,从感情上呵护他们。让他们真正体会教师的真诚之心、良苦之心,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
  2.爱心必须至深。在真爱的基础上,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注到学生身上,在深层次上关心学生,和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形成丰富深厚的师生情谊。
  3.爱心必须至广。要把自己的爱洒向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更重要的是关爱学生的各个方面,关心学生每日学习、生活情况,关心他们在校、在家、在社会中的种种表现。
  爱学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在表达爱的过程中,不能天马行空,不可率性而为,要保持理性。应注意原则性,师爱的付出、教师感情的流露都要同社会价值趋向一致,与培养目标趋同,避免师爱的泛滥和庸俗化。如,教师参与学生打架,是爱学生的表现,但这样的爱,与社会规范背道而驰,是一种错爱,不宜提倡。
  二、尊重
  马卡连柯说:“如果有人问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经验的本质,我就回答: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现实中有些教师将学生的缺点公开予以批评,直接施压促使他们改正缺点。其实,这样做多数效果不好,往往容易产生副作用。教师常说:“我是为你好。”难道因为是为学生好,就可以不分时间、场合大声地斥责学生?就可以用刻薄的话语刺伤学生?就可以经常向学生家长打小报告,甚至体罚、心罚学生?现在的学生感受力很强,他们重自尊,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
  尊重学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前提。教师和学生人格上是平等的,在知识结构上各有所长,因而对学生要多一些尊重。尊重学生就是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尊重学生的心灵和感受,尊重学生的存在价值和人格尊严。这样教师才能以平等的身份了解学生在想什么,才能不失时机地对他们的行为作出评价,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赏识。
  三、宽容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处在青春期,富有个性,强调自我,充满叛逆,稍不留神,就会与教师发生冲突,彼此伤害在所难免。管与不管,答案是肯定的。关键是把握原则,讲究艺术。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教育孩子”的故事,正式将教育原则与艺术完美融会的一例。学生正在成长中,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一个自我成长的空间。
  面对学生,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不因学生一时的错误之举而将他们放入黑名单。更不能因为学生犯错误,在责罚他们的时候,把他们心中燃起的做好学生的火花扑灭。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宽恕是对他们的爱护,责罚同样也是对他们的爱护。所以,宽容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放下架子和学生融为一体,包容学生的错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多给学生一些宽容,你就会多打开一扇心窗,也能够多收获一份喜悦。
  师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烛光,学生美好人生的开端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只有用自己无私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让学生感受人文情怀的温暖,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公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8257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