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措并举提升阅读教学实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笔者有多年的阅读教学实践,现就高段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机械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专题学习网站的使用,等等。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或结合教材,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不能让学生松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二、培养质疑释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教师应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以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起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寻疑、大胆质疑、积极解疑,让“疑”成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比如教《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上应该采取“弹性设计”。教师对教学过程不可以规定得过细、过死,千万不要把教学双方禁锢在一个严密的“套子”里,不给自己和学生以自由呼吸的空间。提倡教学方案的“弹性设计”,注重教学结构的整体把握,减少对细枝末节的追根溯源;注重教学过程的情感因素,减少肢解课文的环节堆砌;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减少教师对字词句段的讲解分析;注重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培养,减少教师越俎代庖的空泛说教。教师的课堂提问也应该是一些问域较宽、解答距较长、思维强度较大的问题,给学生以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利,可以引起学生参与讨论。针对这样的提问,学生简单重现课文内容的回答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过程,因此,就可以暴露出学习中的矛盾和谬误。当然,有些问题可能难以预料,要教师凭着自己的学识、修养和人格力量去做相机诱导和现场处理。这样做,学情就会生动地呈现出来,“教”真正在为“学”服务了,学生的确成了课堂的主人,主体地位也才得到了真正落实。
  四、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是写的前提,是写的准备过程;写是读的深化,是读的结果。读写两者相辅相成。读是理解和吸收,写是表达和运用。吸收才有助于表达,表达的运用中又可以加深理解。阅读中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观察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虽有内化吸收、外化表达之分,但也有其共同点。两者都以生活为实践,思想认识为前提,语言文字为工具,学习顺序上都是从字、词、句、段、篇循序渐进的,两者是同步的。在这过程中,一定要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否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随风而散。因此,处理好读写的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从读到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捷径。持之以恒,一定能领略到“读写风光无限”的成功喜悦。为此,每学期,我都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同时指导学生出黑板报、手抄报,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多渠道、多方面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会精神振作、情绪高涨,进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取得进步。
  (本栏责任编辑 石红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8741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