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铸魂 造型 行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兰 程科 尹跃刚

  名师是一所学校发展历程中文化积淀的阶段性、符号性人物,是这所学校乃至所在区域最宝贵的学术力量和优质资源。学校已有的文化特色、实践经验和学术成果在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中生动凸显。如何利用名师资源促进本校教师发展和打破校际壁垒,实现资源共享?成都师范附小姚嗣芳工作室的建设与实践诠释了这一诉求。
  一、基于追问的名师工作室构建思路
  (一)两点追问
  追问一:教师培养能继续沿用传统“师带徒”的方式吗?
  基于这一追问,姚嗣芳工作室回顾并分析了传统的“师带徒”方式,发现其两大局限。
  其一,辐射功能窄化、弱化,名师效应不彰。从受益的人数来看,面太窄,一位名师带一个或者几个老师,这种一拖一或者一拖几的带徒方式限制了名师功能发挥。从教师受益的方式来看,显得单一。通常采用跟岗培训的方式,师徒交流时空间受限,徒弟只能看到名师工作的片段情景,无法深度感知、解读和吸纳名师长期积淀下来的教育文化和核心经验。从名师自身受益的情况来看,长期单方面的智慧和和能量输出,缺乏持续性的自我补充,造成“一桶水”入不敷出。
  其二,培养目标泛化、略化,教师发展不力。就培养目标和内容来说,缺乏“种子式”专业智能的培养。师徒双方对究竟应该给什么得什么不清醒,多是停留在对名师的早读、上课、研讨、班会等操作层面的关注与学习,没有聚焦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如此造成“样样学,样样瘟”。就受培对象的参与度来说,依赖性较强,缺乏应有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缺乏明确的需求定位和发展规划设计,因此造成专业提升缓慢。
  基于上述分析,姚嗣芳工作室认为传统的“师带徒”方式远不适应新时期教师专业培养与发展的需求,这种方式必须改革。
  追问二:名师工作室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室?
  基于追问,姚嗣芳工作室对其价值取向进一步确认,并结合区教育局建设名师工作室“要总结名师长期的教育教学经验,凸显名师特质,并通过研修培训活动发挥辐射作用,促进区域内青年骨干教师的迅速成长”的指导性意见,形成“以共同发展、辐射区域为目标,以实践研究为路径”的名师工作室构建的基本思路。
  (二)名师工作室构建的三个策略
  策略一:解读名师特质,铸工作室之“魂”。何谓名师工作室之魂?姚嗣芳工作室的理解是:以名师特质为基础的彰显名师人格、信念和专业智慧的不可复制的教育文化底色。通过解读和梳理姚嗣芳的名师特质,触摸厚重的教育文化,为名师工作室铸魂。
  姚嗣芳,在成师附小任教24年,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曾获成都市“师德百佳”、“四川省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青年十杰教师”提名等等多项荣誉。支撑这些荣誉的是姚嗣芳在长期的专业行为中形成的有别于他人的个性特质。
  自觉生成的生命情怀:在选择这个职业的初始,姚嗣芳就告诫自己不能成为一个普通的“教书匠”,要成为一名拥有智慧的促进生命成长的呵护者、引领者,以自己的努力换来学生有形与无形的生命成长。
  承前启后的先锋胆略:姚嗣芳吸纳和融会附小前辈名师刘世安、傅先蓉、雷泗贤等教育教学经验,并通过自己的大胆探索实践,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育教学理念、行为和经验,并在今天的成师附小彰显和传播,她因此而成为学校优秀文化的承传者和实践探索的先行者。
  活力彰显的教学风格:作为一线教师,姚嗣芳钟情于语文教学,致力于专业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精进,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收放自如,形成“扎实而灵动,开放而有序”的教学风格。
  求新求变的创造精神:她始终以“永不知足”的心态寻求课堂教学的变革之路。近年来,在学校“主体学堂”研究的背景下,不断突破原有的阅读教学模式,以广视角、大预设去构建生成――生动――生长这一适应学生发展的课堂生态,使课堂更显生机勃勃。
  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姚嗣芳认为,教学改革就是不断的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她始终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学中的问题,开展扎实的研究和探索,不断趋近语文教学的本质内涵。
  甘为人梯的品性人格:姚嗣芳认为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的帮助,她希望用自己的经验带动更多的老师成长,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因此她自觉地担当起指导教师的职责,用心付出,不求回报。
  姚嗣芳无论是在教育的理解,教育的实践和品性人格方面都体现了名师风范,浓缩其特质是:火热的生命情怀,执着的研究情结,求新的创造情愫,尚佳的人格情态。“四情并重”,也是工作室应铺就的文化底色,亦即工作室之“魂”。
  策略二:确立发展目标,造工作室之“型”。基于“共同发展、辐射区域”的名师工作室目标,姚嗣芳工作室整体构架了“N+4”互动型工作室基本形态。
  “N”,是成师附小教育“链”范围内的部分语文骨干教师+教师群体。现已形成以成师附小为链头,万科学校、华润学校为链点的学校教育“链”。工作室成员主要来自这些链点学校,力求通过他们的发展影响和带动所在学校的教师群体发展。
  “4”,是工作室需达成的四个具体目标。
  名师个体自我超越:名师在主持工作室的过程中,围绕“引领什么、怎么引领”的问题自定专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在不断总结、反思、探索和提升中突破专业发展的“封顶”现象,在专业持续进取中增强“带队伍”的底气和能力。
  工作室成员共同发展:企求工作室成员智慧互补,经验共享,相互支持,获得教学理念、实践能力、研究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教育“链”教师整体提升:通过工作室骨干教师在各自的学校充分发挥专业影响力,链动教师群体的专业提升。
  区域内教师群体受益:工作室通过各种区域性交流活动,呈现改革动态,传播改革经验,让区域内更多的教师受益,为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追求做出努力。
  基于名师工作室目标定位,姚嗣芳工作室运作的组织方式为:在锦江区教育局指导下以名师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组成名师工作室。本工室主持人――姚嗣芳;中坚力量――成师附小教育“链”范围内语文组的部分骨干教师。活动方式为:示范引领――名师对工作室团队产生直接的影响,为成员上示范课、组织成员上汇报课、教学研讨、指点困惑等,每件事姚嗣芳都亲力亲为;互动共研――名师工作室形成互动型的结构,在姚嗣芳的影响下,工作室成员在语文教学改革行动中相互协作、共同研究,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团队;区域辐射――通过区域内的展示性研讨、邀请其他学校语文教师参与和工作室各成员在本校带徒弟等方式,打破校际间教师发展壁垒,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   “N+4”互动型名师工作室的整体构架和运作,旨在突破点对点的教师培养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名师辐射效应,实现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区域之间的多向交流和共同发展。
  策略三:进行行动规划,寻工作室之路。姚嗣芳工作室以“问题”为导向,行动研究为路径,进行“学习+行动+反思”的工作室成员发展规划,扎实有序地开展行动研究。
  学习――通过学习深化学科认识,清楚地回答“学生究竟需要形成什么样的语文素养”“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等带根本性的问题;时刻关注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沿信息,在学习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反观自身的不足,找到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行动――在实践研究中发现新问题,形成新思考,生成新举措,运用新策略,促进教学实践的改进与优化。
  反思:选择来自个体并具有共性的有价值的教学问题深度反思,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
  三个环节循环、交织,构成行动研究的总体框架。
  二、追求“双赢”的“N+4”互动型名师工作室作为
  名师工作室如何避免名师工作方式和专业行为的全盘复制,如何避免名师单向的精神引领与智力输出,从而真正实现互动情景下工作室成员个性化的专业发展和名师自身的提升与超越?
  (一)共性追求下的个性彰显与资源共享
  1.呈现优势,双向选择
  名师之名,在于独有专攻和特色。教师之所以选择进入姚嗣芳工作室,当然是被姚嗣芳的专业境界和专业优势所吸引。姚嗣芳将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和改革主张呈现给大家。
  她认为:文化传播与浸润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语文教学实践当演绎文化的厚重与缤纷,以博大精深、丰富广远的语文文化培育生命的良性气质,从而由单纯的“打好基础”、“培养能力”拓展至精神、情感、智慧的同构共生。她还主张:阅读教学应追求浓浓的“语文味”和“生活味”,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与实践运用中体验有意义的生活情景和艺术境界,习得阅读认知、阅读经验、阅读审美,从而实现语文素养、品性人格、精神价值的多重建构。她还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围绕“主体性”教学理念,重点研究:如何在开放的阅读教学中生成有序、灵动、高效的教学组织与实施策略?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精心预设与随机生成的关系,文本价值取向与学生主体感知的关系,阅读知识技能与实践运用的关系,现阶段教学目标达成与学生终生发展的关系?
  姚嗣芳通过呈现自己的教学主张、专业优势和研究动向,激发有志于此的老师选择进入姚嗣芳工作室的愿望。而她在选择工作室成员时,也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影响力,这是与名师对话的前提;第二,有主动发展的愿望和行动,这是成员发展的关键;第三,能与人合作、顺利交往,这是工作室整体发展的条件;第四,有全局意识和责任承担意识,这是带动教育“链”其他教师共同发展的保障;第五,成员组成来自不同年段,有自己的教学理念,这有利于相互协作和补充。
  2.共性追求,个性张扬
  阅读教学改革是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每个阶段有共同的目标和研究任务,但其间不乏个性化的追求。姚嗣芳工作室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名师做课,引领研究主题:工作室成员在很多时候不清楚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所在,也不清楚如何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姚嗣芳在每两个月都要通过观课对每个成员的阅读教学实践把脉,并提供一节能够呈现共同问题的观摩课,带领大家讨论,明确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使大家都清楚工作室下一步要做什么。
  2009年11月,姚老师召集我们开会,说:“最近我听了几节大家的随堂课,发现你们都在大胆尝试,但有一些暂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仅以语文课本为教材已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辐射性阅读。阅读量大了,语文水平才会随之提高。”
  于是,姚老师提供了《跳水》的观摩课,以便我们明确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听完课后,程科老师说:“我们在姚老师的课堂看到,由于学生已养成了较好的预习习惯,他们不只是依据教材进行辐射性阅读、思考、勾画或者批注,还将研究和思考的结果写了出来。”尹跃刚和刘青老师补充道:“所以学生在独立先学阶段就已经颇有想法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已经不是‘零’,他们带着各自的预习收获走入了教室,他们拥有了比过去的学习更高的新起点。”
  于是大家都提出:那我们就在“在预习中怎么选择辐射性阅读材料,让学生带着更高起点走进教室”这个主题上去研究和实践吧。于是,大家都各自探索实践,希望下次以课例呈现研究结果。
  ――工作室成员 程科
  成员上课,呈现个性探索:在共同的研究主题下,工作室尊重与鼓励大家个性化地实践探索。姚嗣芳带领工作室成员相互观课,并根据每个成员在课堂所呈现的优长、问题等建议大家形成各自的研究点,让每个成员在统一的研究任务下,拥有自己的探索空间。
  姚老师听了一节我的课――《手上的皮肤》,听完后她问我:“这是一篇说明文,为了让学生对说明对象及其特点和说明方法有所了解,你设计的课前研究性作业是什么?”我回答:“自学课文并填写一张表格。”姚老师追问:“你在课堂上是怎么使用这张表格的?”我回答:“正如你所看到的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那张表格。”姚老师进而指出:使用表格一定要心中有学生,虽然你让各组学生大胆表达,但学生盯着屏幕上老师选出的一张表,感觉到自己展示的机会被剥夺,积极主动性无形中受挫;同时,你在让学生把表格改得正确、完善的同时,会不会使学生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减弱体味语言文字的兴趣?
  之后,姚老师向我们呈现了一节相关的课,并点拨:“就算花时间把这张表填写正确了,学生能有什么发展呢?这张预习作业单应该起什么作用呢?”于是大家都在思考:课前的研究性作业的作用应该是什么?老师如何利用这个资源进行教学?
  最后,姚老师对我说:“既然你在预习作业的设计和使用方面有了困惑,就继续探究下去,解决好这个问题,会对你有很大帮助。”   ――工作室成员 文成平
  3.放大经验,作用实践
  形成工作室整体优势,对隐性的经验点亮,使之作用于实践。
  陈述良好体验,名师点亮经验:每个人在教学实践中都良好的体验,但未必形成经验。工作室要求大家毫无保留地呈现这些体验,并通过名师的价值判断和提炼,经验被点亮和固化成型。
  “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合作学习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主要在于他们不知合作什么。我通过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并采用课前三分钟,让二年级小朋友在交流互评的环境下体验合作学习方式。因为当他们能相互评价、补充想法和看法,就是实质性的小组合作学习,这能为以后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一次课后研讨,我说着自己对低段阅读教学的想法。
  “你的想法很好。但还应注意先从阅读习惯和兴趣入手!”姚老师兴奋地说,“你们不是订有“语文报”吗,这就是很好的阅读材料呀。你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文报后,围绕某一篇文章,从选择最喜欢的好词好句入手,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这样既交流信息、相互启迪,又培养了合作意识与习惯。这种以阅读促合作,以合作促阅读的方式最适应低段教学。”
  在姚老师点拨下,大家对于如何开展低段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思路更清晰了。
  ――工作室成员 刘青
  实践运用,共享经验:工作室成员之间,如何将他人的经验为我所用,姚老师及时给出操作性的建议,让成员结合自己的教学需要内化经验,运用经验。
  姚老师在几轮听课中,发现程科老师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步很大,由原来的“走形式,大嚷嚷”变成现在的“会分工,都参与”。于是,她建议大家都听听程科老师的课。
  课后研讨时姚老师说:“合作学习既是教学理念,又是学习方式。而基于共同理念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程科老师的经验既适用于她所教的班,又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启迪。但你们各自所教年段不同,学生起点也不同,怎么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需要借鉴他人的经验,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过去有的老师复制和照搬他人经验,反而达不到目的。所以,对经验的借鉴与内化一方面要把握核心价值,另一方面要强化‘我的学生我的班’这种主体意识。”
  在姚老师的启发下,每个成员说了自己班的学情与困惑,姚老师再悉心点拨每个成员。这样,促进了经验成果在各自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运用。
  ――工作室成员 贺绍莉
  (二)课例研究中的积极对话与共同提升
  1.相互观课,名师先行
  姚嗣芳工作室要求成员轮流上课,相互观摩,分三步循环操作。
  第一步:名师上课示范,既示优势,也示问题,为成员提供研讨话题;第二步:角色分工观课,观课角色由名师根据各自的研究点确定,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在相互的观课评议中深化认识,并共商问题解决策略;第三步:名师根据每个人的研究点和对问题的认识程度,确定下一次问题解决之后呈现课例的成员。
  今天,姚老师在上示范课之后,组织大家展开讨论。
  “姚老师,您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让孩子们思考讨论:怎样看待船长用枪逼儿子跳水的行为?围绕讨论问题,每个学生在组内畅所欲言,没有任何一个学生甘当旁观者。我教的同样是四年级孩子,同样设计了课前预习,为什么学生在讨论中设有这么高的参与度?”课后,我疑惑地问。
  “孩子们已经养成了较好的预习习惯,会有意识地围绕本课进行辐射性阅读、思考,同时将研究和思考的结果写出来,然后带着各自的预习收获进入课堂。这样,他们会拥有比过去更高的学习起点。”。
  我们终于意识到,孩子们在预习中如果没有留下深度痕迹,在课堂上交流不仅语言表达有阻碍,而且交流的内容也会显得无序。
  ――工作室成员 程科
  2.互评互议,名师点拨
  工作室成员相互观课之后要评课,评课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聚焦核心话题,二是名师不时地调整、小结和追问,将话题引向深入。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是否适当?容量怎么样?”刚听完尹跃刚执教的《田忌赛马》,大家走进会议室,姚老师问大家。
  “内容设置显多,容量较大,因此难以在某个问题上深入下去。从我的记录来看,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文陈平翻开听课笔记,对尹刚说。
  “从整体入手,围绕为什么会反败为胜这个核心问题来展开,从而理清情节、感悟形象、再明道理,对于一个历史故事的教学,是应该确定这些内容呀。”执教的尹跃刚一脸的困惑,看看姚老师,又看看大家。
  “但这些目标都要在一节课达成,能行吗?”姚老师点拨道,“再看看你的教学内容选择,哪些是学生已经懂了的,只需要提一下?比如怎么反败为胜,是否用得着再画示意图呢?”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终于达成共识:教学活动,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已经懂了的,学生不懂的但自己读了教材就能懂的和学生读了也不懂的教学内容,应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这就是此课带给我们的启示吧。
  ――工作室成员 尹跃刚
  (三)开放情景下的信息流通与自我超越
  1.拓展资源,走向开放
  姚嗣芳认为,工作室不能关门研究和孤芳自赏,应通过开放学术环境,吐故纳新,丰富自身。她利用自己的专业影响力和各种资源,为工作室成员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请了教学研究的专家诊断教学,通过专家把脉让成员理清自身的问题,形成改进的策略。还组织大家向他校同行学习借鉴。
  昨天,市教科所杨霖主任打电话告知姚老师,芳草小学的“个性课堂”很是不错,与附小的“主体学堂”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妙。姚老师便赶紧组织工作室成员到芳草小学取经。
  听完芳草小学梁艳老师的《长城赞》一课,大家都十分激赏,激赏之余,又有如遇知音之感。
  “她课堂上呈现的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真的很落实呀。”我一吐为快。   “是的,孩子们课堂上的表现实在是太牛了!看他们那发言的积极状态,真是令人惊异!”
  “是的,”姚老师若有所思,“她所追求的,跟我们的研究很相似,有很多可取之处。”
  今天,我们与姚老师一起走出校门,收获了一篮“芳草”。
  ――工作室成员 尹跃刚
  2.名师引导,调控走向
  不论是向同行学习,还是请专家把脉,姚嗣芳都要提醒大家:对于人家的经验和建议,我们要把握其精神实质,不是方式方法上的简单模仿。尤其是面对异彩纷呈的改革探索,我们要站稳脚跟,有主见地走好自己的路;要认识自己的问题,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一个一个地解决。在每一阶段的研究结束后,她就带领大家反思问题,通过课例研究调整和改进教学实践,并在问题解决中发现新经验,梳理新成果。
  三、走向愿景的名师工作室成效
  (一)团队成员发展态势良好
  在两年的团队互动和专业历练中,工作室全体成员发展显著。老师们的心得感言表达了他们的真实感受。
  这一路,姚老师和我们行色匆匆,为着教学改革乐此不疲。一节又一节“主体学堂”研讨课,一次又一次课堂观察的交流与论证,我们的教学行为越发潇洒,教学的目光越发高远。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勃勃生机的学习状态使我们对改革的前景充满信心。
  ――工作室成员 黄体强
  在两年的研修历程中,我们从幸运地融入到快乐地修行,最后到欣喜的收获。作为充满教育梦想的我,心灵被染上绚烂的一抹色彩,这色彩中有一种火样的红,就是在姚老师带领下我所拥的那份对教育改革的热情。
  ――工作室成员 文陈平
  作为领衔人的姚嗣芳,也在互动研究中突破了发展瓶颈,告别了专业发展的“高原现象”,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姚老师在《研修感悟》中写道:
  顶着名师的光环,曾经产生可怕的职业枯竭感,无论是面对着学生渴求的眼神,还是面对一拨拨年轻教师虚心的求教,我迷茫极了,我不知道该怎样前行。有幸与七位满怀教育激情的年轻教师共同进入工作室,一起行走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路上。在两年的探索中,我们真诚相待,相互切磋,智慧共享,在课堂变革的酸甜苦辣中丰富了体验,锤炼了精神,在自我超越中感受到共同成长的幸福。
  (二)促进了区域教师培养机制的创新
  姚嗣芳工作室变革了传统师带徒的教师发展方式,以名师工作室为轴,以教育链为网,变单向的经验传播为互动共研,变封闭的培养模式为多元开放,形成区域教育教学优质资源的共享体系,并借力名师工作室的集约型运作,扩大了名师的影响面,彰显了名师价值,发挥了名师功能,促进了工作室骨干教师的成长,加速了教育“链”师资的均衡发展,促进了区域教师培养机制的创新。
  (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姚嗣芳工作室成立两年来,成绩颇丰。先后协办和主办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的研讨会共十余次,得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副主任刘坚、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裴娣娜、国家督学成尚荣等知名专家的好评。工作室成员多次为市内、区内同行上研究课,产生热烈反响。2011年4月25日,成都市教科院还专门组织举办了成师附小“主体学堂”姚嗣芳教学风格研讨会。2011年6月,在《四川教育》和《教育导报》联合主办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周年论坛”上,姚老师的发言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赏。
  姚嗣芳名师工作室完成了它的任务。姚嗣芳老师在总结经验的同时进行了如下思考:阅读教学改革是工作室的学术名片,但是作为每个骨干教师,如何才能拥有自己独立的学术名片,如何在共同研究、共同发展中找到自己,成就有独特个性的自己?工作室成员在回到自己的学校之后,如何发挥专业优势的“再生效应”?在工作室运行机制上怎样更趋合理,凸显特色,增强效益?针对这些问题,姚嗣芳工作室开始了下一届工作室的精心规划。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附小,成都 610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9589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