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搞好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世国 陈峰

  摘 要:加强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学生作为文化的传播者,自身的知、情、意、识、行等方面都体现着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过程必须注重贯彻教与习并进,化育与情育结合。
  关键词:旅游;人文素养;习育;化育;情育
  旅游业涵盖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旅游业从业人员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其人文素养折射着旅游文化的魅力。因此,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除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三个方面
  《周易》里讲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人文”一词的最早出处。“以化成天下”是说懂得社会制度,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做一个文明的人。文明与野蛮相对,荀子也说:“不敬文,谓之野;不敬文,谓之瘠。君子贱野而羞瘠。”(《荀子・礼论》)人文素养就是指人的一些内在修养及其外在特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性方面,包括应具备的理论知识、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的理性方面是指运用已有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智慧地分析判断,以促使人之精神信仰更加优秀;以健全的头脑通过语言(符号)等方式对人文世界科学正确地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丰富的人文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必需之要素,是其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学生才能真正把握旅游文化的内涵,才能真正从人类自身需要的角度去理解旅游业,发展旅游业。
  2.感性方面,包括应有的情感、道德观念
  人文知识的感性方面就是带着人的观念看事物,理解他人。人文观念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人。成长中的人以人的成熟的情感,而不是麻木、自私自利、僵化、世故的情感,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一种关怀,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素养为其内在支撑,唯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会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才懂得如何热爱旅游事业,关心旅游者,才能引导旅游者与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
  3.实践方面,包括旅游实践、人文行为
  旅游实践就是旅游中的知和行的统一。一个人人文知识的学习必须内化并外显为自己的行为,这种内在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上即是人文行为。我们学生的人文行为应该表现在:融入自然,学会善待自然;行为举止文雅有礼,遵从社会规则,懂得善待旅游者;知识丰富,懂得调整心态,善待自己。
  二、提升旅游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
  1.人文素养的“教”育
  人文素养的“教”育首先是教学育人,表现在课堂上,这是最直接的育人途径。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比较漠视,一味追逐市场导向。那些可直接、快速产生效益的知识反而受到普遍重视。不少人总是以有用为标准,有用则选、学,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缺乏历史的观念、民族的认同感。职业教育中,教与学双方出现的这种功利主义倾向,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偏重于学生技能的训练,没有有效地把科学知识中的人文因素挖掘并整合起来,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形成整体人文氛围,而学生的人文传统则被淡化,人文教育被削弱。
  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现状:授课内容不够科学合理,体系不够系统全面,缺乏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设置缺乏整体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僵化,教学方式单一。 功利驱动性要少些,发展的远瞻性要多些。由此,调整课程结构的改革势在必行。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人为的加以分割。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文教育应高度重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专业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掘专业学科中的人文、历史背景,在专业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育。
  目前,职业院校都在大力开发校本教材,增开旅游信息课程、旅游电子商务课程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程,从教材内容本身做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以更符合学生的实际,并且增加人文关怀的内容。量上可以缩减,质上必须严格要求与引导,教育与授课的形式趋向多样化。
  2.人文素养的习育
  习育指行为上的培育,就是从最小最普遍的习惯慢慢过渡到最根深蒂固的习性。意志、品德都是靠这种习育来完成的,它最终形成人的行为范式,也就是为人处事的态度与程序。“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中,如果习育这个基础没有打好,教育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正如一句名言说的那样:一个人种下去行为,收获的是习惯;种下去习惯,收获的是性格;种下去性格,收获的就是命运。
  “习与智长,化为心成。”一旦范式不好,再去改正是非常困难的。基于此,我国古代的教育对习育格外重视,曾有过不少精彩的论述。颜之推说人在幼时可塑性很强,周围的环境对其濡染、熏陶,影响作用很大,周围人的言行举止,孩子虽不是有意识地用心去学习,但久而久之,就会耳濡目染;“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颜氏家训・慕贤》)。墨子也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人文素养的化育
  化育指人的精神上的培育,这是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成败的关键。《礼记・中庸》中说:“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旅游专业的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旅游者,是禀赋各异的人,他们之间的差异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为什么旅游景点经常出现游客乱写、乱画、乱题字、乱刻名等破坏文物、有碍文明的行为呢?又比如,人们看天安门升国旗时为何有随手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呢?书本的教育为何教育不到人心深处?关键在于人的精神世界没有这些观念、规则!化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化如滴水击石,生生不息。化滋润万物,它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旅游专业人员是化之引导师,要先净化自己的精神世界,心灵深处有遵守规则意识,慎独而慎思、慎行。
  4.人文素养的情育
  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而情是人融于自然和社会不可或缺的最珍贵的内容,情怀教育对一个人的素质和品格的培养非常重要。旅游管理专业人员直接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经济发展等,要寄予最基本的热爱之情、积极的态度。正如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家梁启超所说,如果一个中国人不懂得欣赏《楚辞》,就枉为中国人。如果我们不懂得唐诗宋词,不了解传统文化,那就叫胸无点墨了。所以,情怀教育对一个人的人生影响极为深远。旅游专业人员面对祖国的名山大川、人文名胜、社会遗迹等,要充满挚爱之情,把热爱向往化为责任。把这些专业知识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使之发扬光大,并潜移默化影响人的思想与行为,以产生情感的共鸣。情育是一种沉淀。旅游人员对中国、世界文化背景内涵了解得越多,这种感情就越深刻、丰富。总之,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养教育的显性方面(课堂教育)和隐性方面(习育、化育、情育)相互补充、相互影响。
  最终,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职业特征决定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将深刻影响其职业的发展。这种职业的感染力非常大,它使身边的旅游者随感而感,随行而行,所以对他们所进行的人文素养教育不仅是专业教育,还是专门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还是职责教育,是促使其成才的教育。做好这方面的教育,任重道远,意义重大。
  责编:高 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59830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