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从蓉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日趋明显。文章以分析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为切入点,阐述了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关注大学生网络思想动态、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推进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加大校园网络监管力度等有利于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 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作者简介]从蓉(1980- ),女,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学生处副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天津 30038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064-02
  所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网络媒体为载体,科学利用多种手段和方式针对高校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剖析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紧跟网络技术的发展变化趋势,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一、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高校大学生了解新闻资讯、关注社会热点、满足心理诉求以及进行社交娱乐的重要媒介。由于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比较盲目,其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
  1.互联网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前,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逐渐成为大学生学习、社交和娱乐的重要媒介。相关调查资料显示,当代大学生课余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被互联网所占据。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每天上网的时间超过3小时,而且主要集中在晚上,他们缺乏自律意识和管理时间的能力,甚至有的学生在宿舍熄灯以后仍上网,这势必会影响其自身和宿舍其他同学的正常休息,影响第二天的课堂学习。又据调查,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上网聊天、玩游戏、看视频、听音乐所占的比例很高。长此以往,互联网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2.互联网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交方式。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早已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在网络环境下,随着QQ、MSN、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应用,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介随时随地联络老友、结交新朋友。高校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个性鲜明、求新求变,往往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他们更乐于通过网络社交媒介同他人就社会关注热点、个人成长感悟及升学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沟通思想、交换意见、抒发情感、分享心情。
  3.互联网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由于网络的信息量大、获取信息方便快捷等特点,大学生很少主动浏览或阅读党政类报纸、期刊,而是乐于通过“网易”“搜狐”“新浪”等门户网站的新闻专栏关注时政要闻和社会热点。大学生对网络舆情颇感兴趣,偏好通过博客、微博、BBS论坛等途径发表对时事政策、热点新闻的观点和看法。近年的“表哥”“房叔”“楼歪歪”“躲猫猫”等网络热议新闻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势必也会波及并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可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增强大学生辨别信息良莠的能力是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
  二、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相对单一。教育形式的选择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目前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较为单一,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充实。当前,高校所属网站开设栏目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对相关政策和文件的发布,主要采用单向的传播方式,缺乏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对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果加以凝练和展示,创新性不足。因此,许多高校校园网站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以至于访问量、点击率不高。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对贫乏。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教育模块内容相对集中和雷同,基本上围绕学校党团建设、学生事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就业服务等内容展开。虽然涉及的内容比较全面,但大多着眼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局限于就事论事、新闻报道,并且仅仅服务于学生在学校范围内的需求。体现在网络媒介上的教育资源相对贫乏,缺乏对学生更高层次的思想引领和教育导航。
  3.网络信息环境相对复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信息环境也变得愈发复杂和混乱,西方的腐朽文化思潮在网络广泛传播。不良的网络信息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造成不良的影响。加之“90后”大学生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差、反叛和攀比的心理特征明显,使得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在当代大学生中广泛存在。因此,不良网络信息所带来的消极因素将直接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显现。
  三、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1.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分析网络的传播特点和传播规律,科学运用网络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介交流快捷、沟通平等的特点,通过QQ群、博客、播客、BBS论坛等网络平台促成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构建开放性的、互动的教育方式。其次,要尝试将网络新媒体技术融入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当中,实现教育方式的有机整合。再次,要善于利用网络新媒体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开发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网络教育模块,着力打造符合青年学生发展特点、体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校园网站。
  2.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积极健康向上,要弘扬时代主旋律,要对青年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思维方式,不断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要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媒体技术,广泛搜集并大力宣传道德楷模、劳动模范、优秀学生的先进典型事迹,积极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线学习软件,整理制作学校、学院品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微摄影、微视频等,并将其上传至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这些网络教育资源会以其新颖的呈现形式和丰富的表现力吸引学生积极关注,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加到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关注大学生网络思想动态。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乐于表达个人观点,往往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但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并不一定能反映在学习的课堂上和现实的生活中,也不一定会流露在与师长的交流中和与同学的交往中,而极有可能反映在他们经常使用的网络社交媒介中。这些社交媒介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畅通的渠道,他们在个人博客、微信朋友圈、BBS论坛等网络空间中可以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因此,教育工作者通过关注及分析大学生在这些网络社交媒介中发表的言论和观点,可以有效地分析和掌握大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从而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帮助。
  4.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之一,他们的自控能力和辨识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往往会迷失方向。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购物受骗、网络交友受害等案例屡见不鲜,严重危害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可见,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工作之一。网络素养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熟练的网络技术、高尚的网络道德和敏锐的网络辨别能力等。为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网络培训课程、举办信息技术讲座、组织网络知识竞赛等教育途径,帮助学生熟练地应用网络技术,引导学生理性地使用互联网。此外,教育工作者还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诚信意识、网络道德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培训体系。
  5.推进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其通过强制手段禁止学生上网,不如合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为切入点,构建行之有效的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在进行网络平台建设时,教育工作者应着力将传统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现代的、先进的网络新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搭建符合大学生实际需求的网络模块。可以开设网络在线专业辅导、在线学习答疑、在线奖惩评定、在线就业咨询、在线心理咨询等功能模块,丰富高校校园网络平台的功能。此外,还应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骨干队伍的培训,鼓励他们积极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教育活动,在实践中总结摸索教育经验,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献计献策。
  6.加大校园网络监管力度。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应加大校园网络的监管力度,规范校园网络的宣传教育形式,确保校园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高校官方网站和下设各学院、各部门网站,都应制定具体明确的网站监督管理办法,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该网站。高校所属的网站链接境外新闻网站,或者转发境外新闻网站发布的消息和评论,必须经由学校有关部门的严格审批。高校要确保网络信息发布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对由于校园网络信息监管不力、管理不善而造成不良后果的部门或个人,应给予相应的惩处并追究该部门负责人的责任。此外,针对网络病毒、恶意插件、黑客攻击等威胁,高校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在病毒的防治、防控、防火墙建设等校园网络安全方面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防患于未然。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科学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切实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杜峰.由“开心族”浅析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动因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0(4).
  [2]林鹏,杨传斌.疏堵结合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J].中国电力教育,2011(4).
  [3]吕晓峰,王英.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及其应对策略[J].教育探索,2010(6).
  [4]温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4).
  [5]杨稣,武成莉,崔超.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探索[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6]叶宗波.文化自觉:多元文化背景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向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3).
  [7]张畅.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学理论,2013(27).
  [8]张晓平.多元文化背景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134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