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汉被动意义表达形式对比及翻译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旭双

  摘要:隶属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有诸多差别,两种语言的被动语态的使用更是不同。相对汉语而言,英语的被动语态使用更为普遍,所以无论是中西文化交流还是翻译实践都常常涉及到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语翻译问题。那么,如何在尊重英汉语差异的前提下,恰到好处地翻译英语被动语态句呢?本文拟在英汉对比的范畴内,探讨英汉被动语态的各自特点和英语被动语态翻译策略。
  关键词:被动语态;英汉对比;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115-02
  一、前言
  人类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客观世界,并能从不同角度用语言加以描述,其中主动和被动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角度。而从语言学意义上讲,主动和被动是一对语法范畴,即“语态”。语态可以使人们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事物而保持其意义或事实不变。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曾在《功能语法导论》中用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情况:
  例1.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
  例2.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例1讲述了人们如何作用于客观世界,是一个动作过程;例2则体现了客观世界对人类的反应,是一个心理过程。
  例3.警察已经逮捕了那个杀人犯。
  例4.那个杀人犯已经被警察逮捕了。
  例5.杀人犯警察已经逮捕了。
  例6.杀人犯已经逮捕了。
  例3和例4是主体对客体实施动作(逮捕)的过程;例5和例6形式上是主动句,却具有被动意义。
  但是正如Jespersen(1922)所说,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所表达的意义,“虽然从本质上说是相同的,但并不是在一切方面都同等”。汉语作为一种不拘泥于表现形式的语言,除了常见的主动句外,各种形式的无主句、形式被动句以及意义被动句使用频率也相当高。在汉英翻译时,考虑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有时英语被动句的结构和意义可以在汉语译文中再现,但更多的时候无法实现原文的语态和语义的双重保留。这就需要译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拓宽思路,灵活使用不同的翻译。本文从英语和汉语被动语态的表达方式对比入手,探讨英汉被动语句的翻译策略。
  二、英汉被动意义表达形式对比
  英语重“型合”,相较于汉语动词来说具有更丰富地形态变化。所谓“型合”指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句法手段(syntactic devices)或词汇手段(lexical devices),特别是在“be+动词过去分词”的被动语态中有着“型合”的典型体现。因为在英语被动语态中,大多数情况下有这种标志性结构,因而英语被动语态大多是显性的。汉语重“意合”,即汉语句子内部的连接或句子间的连接采用语义手段(semantic connection)或者逻辑关系进行连接,所以汉语的被动语态常常缺乏标志性结构,是隐性的。所以说,英语和汉语被动语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英汉被动意义表达形式的不同。
  英语和汉语表达被动语态的形式主要有结构被动语态和意念被动语态两种。所谓结构被动句具有被动语义、被动标记兼具,被动语态非常清晰地体现在句子自身的结构或者词汇上。意念被动句则是在句子结构上没有被动语态标记的情况下,仍然能传达被动语义。
  1.英汉结构被动句对比。英汉被动语态相同点在于:在句子结构上都有被动语态标志,句子主语是受动者,施动者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在说不出、不必说以及不愿说出施事者的情况下,英语倾向于使用结构被动句。
  例7.Many American soldiers were killed in the Vietnam War.
  例7中说话人不确切知道施动者,所以使用被动句,只是用于传达“士兵死亡”这样的语义。这种被动句不是由主动句转化而来,也很难转化成主动句。
  例8.It is hoped that the working condition can be improved as soon as possible.
  例8中说话人知道“hope”的施动者是谁,但考虑到对语义表达影响不大,所以没有说出施动者。这种被动句可以补充施动者,转化成主动句。
  例9.Some unfair comments about the president was made at the meeting.
  例9中说话人知道施动者,但因为某种原因或者为了某种目的,故意避免说出施动者,使用了被动句。
  有时在传达相同的语义时,因为说话人认为受动者比施动者重要或者施动者是已知信息而采用被动句,将受动者放在主语的位置上加以强调。比如:
  例10.President Lincoln will long be remembered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America’s democratic development.
  与英语相比,汉语动词无形态变化,所以汉语被动句中不可能出现以动词过去分词为标志的被动结构。但是得益于汉语具有相对灵活的语言表达方式,汉语有时使用“被”字句以及其他的词汇手段以实现被动语态。
  例11.受动者+被+动词:怪物被杀死了。
  受动者+被+施动者+动词:怪物被超能先生杀死了。
  被动式与连动式合用:怪物被超能先生拖出山洞杀死了。
  受动者+被+施动者+动词+得+补语:怪物被超能先生杀得一个不剩。
  除了以上例11中的四种“被”字句外在汉语口语中的“叫”、“让”等与“被”语法功能相同的介词也可以实现被动语态;而书面语中的“为……所……”也与介词“被”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例如:这种轻薄耐穿的丝袜已为广大女性消费者所喜爱。   综上所述,英语和汉语结构被动句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动词是否变形:英语被动句中的动词需要以“be+动词过去分词”的形式出现,而汉语动词的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无差别;其次,英语结构被动句中施动者需要有介词“by”引入,并且如果没有施动者,“by”也不出现,而汉语结构被动句中的施动者要么不出现,要么直接放在“被”后面,即使施动者不出现,“被”字位于汉语被动句中也不会显得突兀。
  2.英汉意念被动句对比。虽然英汉意念被动句都有“形式上的主动,语义上的被动”这一特点,两者仍有诸多不同。如果被动句主语不可能被误解为是施动者时,汉语一般用意念被动句。常见的意念被动句有两种,其一是在口语或者文言文中很常用、主谓之间的被动关系安全是通过逻辑关系来实现(如例12);其二是具有消极意义的“挨/遭”或者具有积极意义的“获/承蒙”+及物动词等结构来实现被动意义(如例13)。
  例12.吃水难这个问题总算解决了。
  例13.承蒙关照,我总算解决了住宿的问题。
  而英语意念被动句中虽然具有主动句的结构特征,主语在逻辑意义上却是谓语动词的受动者。英语意念被动句常常用来描述事物所处的状态或者具有的属性、性质,所以其被动意义较结构被动句有所减弱。
  例14.Chinese food tastes good.
  在例14中,动词“taste”表示被动意义,气候常接副词性质的修饰语,表示程度、状态或者性质,类似的动词还有“read”、“need”、“require”、“deserve”和“sound”等。
  例15.Mother is easy to please.
  在例15虽然是主动句结构,但表示性质的形容词“easy”后接表示被动意义的不定式结构.并与句子主语构成动宾关系。
  在英语中,意念被动句中的动词常常是不及物动词,其后常有表示程度的副词修饰,而且表示主语状态或性质特征的英语意念被动句要么不能转化成主动句,如:Pills may be difficult to eat;要么转化成结构被动句之后语体色彩会发生变化。
  总之,英汉语在被动意义表达方面各有所长。英语被动句结构比汉语被动句更加简约明了,而且绝大部分可以转化成主动句;汉语被动句有多种呈现方式,可以以多种方式转化成主动句式。英语结构被动句比汉语使用地广泛;汉语的意念被动句使用的范围和频率都远远超过了英语意念被动句。
  三、英语被动句翻译策略探讨
  1.直译法。一般情况下,不管有没有施动者出现,相当一部分英语被动句可以在保持译文主要成分的顺序和原文大体一致的情况下,直译成带有“被”或者与其有类似语法功能的含积极意义的“承蒙、获得到、获得、遇到、得以、加以、予以、使得”和表示消极意义的“被、遭、有待”等词的汉语被动句。另外,在汉语口语的“叫”、“让”以及书面语常用的“为……所……”、“是(由)……的”也可以实现英语的被动语态的汉语转换。那么,英语“be+动词过去分词”的结构被动句被翻译成汉语时通常以这样的语序出现:“受动者+被(+施动者)+动词”、“受动者+叫(+施动者)+动词”、“受动者+是(由)+施动者+动词”、“受动者+为+施动者+(所)+动词”。英语被动句如果出现施动者,翻译时还可以利用汉语中常见的“是”字结构进行翻译。这类句子在互译时,句子的顺序保持不变,只是谓语“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变成“是 ”的结构,即用“主语十是+小句+的”或“主语+是+被+小句+的”句型表达。
  例16.The pregnant woman was abandoned by her husband.
  译文:那个怀孕的妇女被他丈夫抛弃了。
  例17.The house was sacked bear by thieves.
  译文:家里叫贼偷得精光。
  例18.I was received by a beautiful young lady.
  译文:接待我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士。
  例19.Wearing thick dress in winter was widely accepted by most young women.
  译文:冬天穿厚裙子已为大部分年轻女性所接受。
  2.意译法。因为汉语的表达更倾向于“以人为本”,即更强调主体的控制作用。那么在翻译英语被动语句时可以主动,若原文中有施动者出现,可以将施动者译为汉语译文的主语,受动者译为宾语,即:“施动者+动词+受动者”或者“施动者+把+受动者+动词(+了)”;若原文中没有施动者出现,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增译施动者,翻译为汉语的无主句。在英语中常常会出现被动句中不需要或不愿说出主动者的情况,尤其是当句子是“It is+hoped/said/reported/supposed /known that”时,翻译时常常把原文的主语译成宾语,增译“有人”、“人们”等泛指性主语,以满足英语被动句中措词委婉或者故意避免用主语的语义要求。
  例20.The escaped prisoner was shot by guards.
  译文:警卫把逃犯击毙了。
  例21.It is known that Huangyan Island is an inalienable part of China's territory
  译文:众所周知,黄岩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例22.The scheduled war wag called off,and North and South were unified.
  译文:预定的战争取消了,南北统一了。
  四、结语
  本文从英汉对比的视角对英汉被动语态表达方式和英语被动句的汉译策略进行了探讨。被动语态作为英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句形,英汉被动语态的对比研究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通过以上英汉被动句的对比分析和对英语被动句的翻译策略分析,我们翻译英语被动句时,应充分考虑到英汉被动句各自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实现英语被动语义在汉语中的重现。
  参考文献:
  [1]Jespersen.Growth and Structur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2.
  [2]蔡专林.英汉语被动意义表达方式的对比对比及翻译[J].韶关学院学报,2010,(1).
  [3]曹祖国等.英汉被动语态对比及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教育视野,2013,(5).
  [4]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8.
  [5]韩礼德.功能语法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6]范晓.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
  [7]钟小芳.英汉被动语态对比及互译方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
  [8]周志培.英汉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158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