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南宁市城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生活状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上

  
  摘 要:当前,养老机构逐渐成为缓解家庭养老压力的有效方式和保障老年人福利待遇的有力手段,南宁市城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生活状况还存在一些问题,对策建议是:满足入住老人个人的合理性物质生活需求;引导社会工作者介入;强化家庭责任意识。
  关键词:老人;养老机构;生活状况;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050-03
  一、研究背景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 648 705人,占13.26%,较2000年“五普”结果上升2.93%。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和持续增长的老年人口比例正突显着养老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满足当下养老需求的前提下,发掘新型养老方式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必经之路。就目前而言,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在软性服务及硬件设施都难以完全满足入住老人的需求,以致机构老人的生活状况令人担忧。基于此,本研究尝试客观科学地分析南宁市城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生活状况,反思机构老人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南宁市城区养老机构的入住老人,利用二阶段抽样方法选取调查样本。首先是抽取养老机构,截至2013年,南宁市城区正式登记注册的养老机构共有31家,其中公营养老机构4家,私营养老机构27家,按30%的比例抽取2家公营机构、10家私营机构作为调查机构;其次是选取调查样本即机构入住老人。考虑到机构老人生理机能老化,为使调查信息真实有效,本研究主观选取了115位有能力接受问卷调查的机构老人,并从中选取8位老人进行个案深访。
  (二)研究方法
  在问卷调查阶段主要采用了访问式问卷法,共发放问卷115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回收有效率达85.22%。此外,调查员依据访谈框架进行深访,有效弥补了调查问卷阻碍被访者真实意愿表达的缺陷,支撑定量资料的可信度。故而在资料的收集与分析阶段采用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三)研究内容
  结合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和老年生活质量研究领域的已有成果,生活状况的客观条件与主观评价相结合已是总体趋势,并进一步归纳形成以此为蓝本描述机构老人生活状况的内容框架,即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身体健康三个纬度切入,具体分析比较机构老人的经济收入、居住条件、膳食标准、情感支持、心理健康、休闲娱乐、人际交往、自理能力、患病情况、享受医疗服务等状况,并考量其对分类型项目的主观满意度。
  三、南宁市城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客观生活条件及主观满意度
  (一)南宁市城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物质生活状况
  1.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经济状况及主观满意度
  经济收入是物质生活的基本保障,也是生存需求能否得以满足的关键条件。调查显示,机构入住老人的经济收入总体水平不高,高达67.3%的机构老人其月收入低于1 500元,而2013年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抽样数据显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 880元,侧面反映出老人收入水平较低的问题。生活开销受制于经济收入,调查显示不少老人的开销存在透支状况,收支失衡的老人比例高达38.8%。通过个案访谈得知,收支失衡的原因集中在因老人身患疾病而购买药品或到医院进行治疗检查,这在不能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老人中尤为突出。
  调查发现,机构老人对经济收入主观满意度主要受其收入水平和收入来源的影响。有42.86%的老人对自己的月收入感到基本满意,而36.73%对自己的月收入感到不满意的老人其收入多集中在1 000元以下,且以子女供养为主要收入来源,此外,该部分老人多还会因增加子女经济负担而产生自己无用的消极感受。
  2.养老机构入住老人居住条件及主观满意度
  虽然36.73%的机构老人居住双人间,但仍有52.04%的老人居住在三人间或者四人间及以上的房屋。此外,不同性质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居住条件分化明显,公立养老机构的居住房间类型中四人间及以上所占的比例仅为12.50%,这一比例远远低于私营养老机构和民办公助养老机构。
  53.06%的入住老人对其居住条件基本满意,仅有4位老人持不满意态度。一方面说明养老机构的居住条件较能得到入住老人的积极评价,同时也侧面说明老人对居住条件的需求已开始体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认为应当加强养老机构周边的市政规划,营造幽静、安适的养老环境。同时,66.33%的老人认为养老机构硬件条件设施落后,主要集中在不能提供数量充足的单人间,缺乏康复健身器械,缺少阅览室、棋牌室等娱乐设施等。
  3.养老机构入住老人膳食标准及主观满意度
  老年人由于自身消化系统的老化,在膳食方面有着独特的要求,首先是饭菜的营养搭配合理,其次是膳食应易于消化,再次是膳食供应需尽量照顾个性化需求。调查发现,72%的老人其所在机构实行配餐制,而28%的老人其所在机构实行自选制。由于缺乏专业的膳食师,膳食菜谱的制定更多地参考实时的物价水平。
  在膳食满意度方面,55.10%的老人对机构膳食持满意态度。对机构膳食不满意的老人分别从改善饭菜口味、增加饭菜种类、提供单独伙食、保证饭菜温度、增加饭菜提供次数等方面提出各自需求。
  (二)南宁市城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精神生活状况
  1.养老机构入住老人家庭情感支持状况及主观满意度
  对于机构老人而言,情感慰藉的主要来自于家庭系统,包括同配偶间的爱情,同子女间和亲友间的亲情。调查发现机构老人中丧偶现象严重,在98位老人中,丧偶比例高达81.63%。因此家庭情感支持更多地来自子女和亲友。虽然93.9%的老人膝下有子,但在子女探望频率上,45位老人的子女每月探望2至3次,11位老人的子女每周探望1次,客观上反映出家庭系统对于机构老人的情感需求支持不足。
  调查发现,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无论在质还是量上都与老人的实际需求差距明显。在回答导致老人情感空虚的原因时,46.94%的老人认为是因长期子女与自己缺少联系,缺乏亲情关怀所致,说明多数机构老人难以从家庭中获得足够的情感支持,但从家庭中获得情感支持的意愿强烈。
  2.养老机构入住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及主观满意度
  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孤独与失落、消极与抑郁和空虚与寂寞等三类。调查发现,仅有27.55%的老人从不感到孤独、焦虑,男女老人在孤独、焦虑的心理问题上并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孤独、焦虑等负向心理状态存在具有普遍性。在处理心理问题、调节心理状态的方式上,有32位老人表示不清楚如何处理,逾半数老人希望依靠工作人员来解决,但从其能力素质来看,教育程度以中学水平为主,没有接受过专业化培训,对老人的心理辅导也是以自身经验介入,基本无专业性可言。
  3.养老机构入住老人人际交往状况及主观满意度
  社会化会贯穿于人一生始终,以适应新的社会角色,融入社会生活,但机构环境相对封闭,老人人际交往对象单一,工作人员和院友是其主要交往对象;62.24%老人交往内容限于简单生活信息,很少就心理隐私与他人交流。
  从主观来看,一方面78.57%的机构老人对院友关系都有着非常融洽或较为融洽的正向评价,另一方面高达53.1%的机构老人所提出的个人需求很难或者偶尔得到工作人员的满足,反映出或由护理人员能力欠缺、数量不足等原因致使老人个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4.养老机构入住老人娱乐休闲状况及主观满意度
  老人的闲暇参与不仅影响到其情绪状态,也决定着老人精神生活的层次水平。调查发现75.51%的老人有兴趣爱好,诸如读报刊、看电视、打棋牌等,就兴趣广泛程度来说,老人娱乐休闲生活是丰富的,但机构老人的娱乐休闲生活存在着三个客观缺陷:一是专为机构老人设计的娱乐休闲活动单一、开展频率低且组织程度不高;二是用于机构老人娱乐休闲的设施简陋且匮乏;三是辅助机构老人开展娱乐休闲活动的专职人员稀缺。
  在评价养老机构休闲娱乐设施上,只有19人对机构的休闲娱乐设施感到满意,在评价养老机构举办集体性文娱活动的频次及类型上,79.59%的老人认为活动举办少,54.08%的老人认为不符合自身需求,但94.90%的老人认为组织集体性文娱活动是必要的。
  (三)南宁市城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身体健康状况
  1.养老机构入住老人身体自理情况及患病情况
  根据老人身体机能所能负担的生活自理程度,可以分为完全自理、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等三个级别。65.20%机构老人在身体自理上存在困难,完全自理的仅有34.69%。据国家卫生部门统计,增龄是慢性病患病率增高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每增加10岁,各种慢性病患病率都大幅上升。调查证实,身体没有患有任何病症的机构老人仅占11.22%,高血压、关节炎、糖尿病、脑中风后遗症、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属于机构老人高发常见疾病,患病率分别达到43.7%、28.7%、18.4%、18.4%、13.8%。
  2.养老机构入住老人享受机构医疗服务状况及主观满意度
  首先就医护人员来讲,除少数具有医疗基础的养老机构配有医护人员,其他机构专职医护人员数量稀缺;其次就医疗设施来讲,总体水平较低,民营机构较之公营机构更为简陋;再次就医疗服务内容来讲,养老机构仅提供简单的医疗服务,如对小病开处药物、测量血压等。尽管如此,78.6%的老人认为现有医疗服务和设施基本满足了其需求,且多数老人尚未对机构应提供何种程度及哪些方面的医疗服务有清晰认知。
  综上所述,老人对机构养老生活呈现出物质需求多元化、精神需求普遍化、医疗需求模糊化的特点。
  四、南宁市城区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生活状况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们可以充分肯定机构养老方式对于缓解家庭、社会养老负担的价值意义,但在机构老人基本照料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改善其生活状况就成为养老机构必须回应的问题,即发现与反思机构老人面临的突出生活问题,并寻求解决方式。
  (一)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生活状况呈现出的突出问题
  1.机构老人弹性化的物质生活需求与机构刚性化的服务提供方式之间存在矛盾
  个体需求具有差异性和发展性,机构老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如消费、起居、饮食等――也趋于个性化,呈现出较强的差异化与弹性化特点。
  但从养老机构运作的角度出发,私营养老机构考虑如何降低经营成本,公营养老机构束缚于行政序列,而忽视老人个性化需求。因此,无论是私营养老机构的经济收益最大化逻辑还是公营养老机构的行政管理模式,都影响着并催生了养老机构以刚性的形式提供统一服务,没有考虑到老人的真实需求、支付能力,若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势必会影响到其生活状况。
  2.机构老人普遍性的精神生活需求与机构低水平的满足能力之间存在矛盾
  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丰富的闲暇生活是衡量健康精神生活的基本标准,但实际状况同这一标准相距甚远,很大程度是由养老机构低水平的满足能力所致。这类矛盾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多数老人有着强烈的心理辅导需求,但因缺乏专职人员,在心理介入、危机干预上不足以提供专业服务;二是多数机构老人渴望丰富闲暇生活,但设施匮乏导致在活动内容形式、频率次数上都难以满足其需求;三是从老人狭窄的交往范围、浅层的交往内容可以看出,人际交往能力、关系维持能力的培养是老人的隐性需求,但缺乏专业的指导。
  3.机构老人对家庭支持综合性需求与家庭单层次支持现状之间存在矛盾
  老人不仅需要家庭的物质赡养,更需要家庭的情感抚慰。由于子女探望时间、次数有限,向老人提供的情感资源就难以满足机构老人的情感需求。虽然机构老人需要得到家庭在物质(主要是经济)上和情感上的综合支持,但当前机构老人家庭支持却普遍表现为重经济赡养而轻情感赡养等特点。
  (二)对策思考
  1.满足入住老人个人的合理性物质生活需求
  机构老人自身的合理性物质生活需求是方便老人生活和机构管理之间的平衡点,而界定标准主要有三:一是老人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与否对其生活有着关键影响;二是老人的个性化需求是否有着一定相似性;三是满足老人的个性化需求所需代价是否为机构所能承受。养老机构平等倾听老人想法,鼓励老人提出真实意见,甄别老人个性化生活需求是否合理,据此来决定是否采取措施来实现机构老人的个性需求,这应当是改善老人物质生活条件,提高老人物质生活满意度的合理路径。
  2.引导社会工作者介入改善机构老人精神生活
  专业老年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方法,充分协助老年人解决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使老人度过安乐祥和的晚年。针对机构老人普遍存在孤独、空虚的心理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个案工作的手段,在尊重、自决、同理的原则下运用任务中心疗法、危机干预等多种专业方法协助老人改善心理状况,疏导老人不良情绪,帮助老人体验愉悦的机构生活;针对机构老人际交往对象单一、交往内容局限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小组工作的方式,组织人际关系发展性小组,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使老人体验人际交往的乐趣,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增进老人间的互助意识和情感支持;针对机构老人娱乐休闲活动形式单一、开展困难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多种娱乐休闲活动,如老人合唱团、老人交际舞舞队、老人书法绘画比赛等,动员鼓励老人参加。
  从养老机构实际发展状况来看,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养老机构可以组织机构工作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培养基本价值理念,掌握基本知识和工作技巧,这也能一定程度上实现老人精神生活服务的专业化。
  3.强化家庭责任意识以巩固机构老人的家庭支持体系
  在社会化养老尚未实现的境况下,老人脱离家庭进入机构养老并不代表这家庭养老责任的转移,而是要整合家庭和养老机构的各自优势,为老人享受优质晚年生活提供保障。老人子女应尽量增加探望频次,有条件的家庭也可以在节假日时接老人回家,让老人重温家庭的天伦之乐;同时也应注重与老人的情感交流的深度,帮助老人排解烦恼和困惑,以保持老人的智力功能与情感功能。同时,养老机构也应充当起联系老人与其家庭成员的纽带,督促家庭成员及时探望老人,将家庭有机地整合到机构养老模式中来,以满足机构老人对家庭情感慰藉的需求。
  总之,改善机构老人生活状况,提高机构老人生活质量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需要政府、养老机构、家庭和老人协力配合。在南宁机构养老事业取得一定的成绩的基础上,应该转移发展重点,由养老机构的规模扩大转移到机构老人的生活状况改善上来,使养老机构成为老人舒心、家庭放心、社会关心的养老场所。
  
  参考文献:
  [1]邬沧萍.提高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科学认识[J].人口研究,2002,26(5).
  [2]孙鹃娟.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3]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丁华,徐永德.北京市社会办养老院入住老人生活状况及满意度调查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1600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