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辛丹

  [摘要]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缺少健全的职称评测制度、缺少组织性的教师培训计划、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冲突、缺乏专业的实践和研究能力、缺乏必要的精神动力等问题。对此,提出构建高校教师专业化成熟度指标体系、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学校层面加强培养与管理等措施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高校教师 专业化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辛丹(1979- ),男,黑龙江大庆人,齐齐哈尔医学院教学研究与评估部科长,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077-0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针对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已成为理论界和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里对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越来越重视。近年来,高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任务也越来越紧迫。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发展中的必然环节,是教师完善自我知识储备,不断提升职业素质的一个动态过程。其中,知识、技能的提升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道路更广,专业成熟度也越来越高。新手教师只有在教师专业化过程后才能成长为合格教师。教师专业化的目标不仅仅是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教师职业生涯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过程中造就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理念先进的教育教学人才,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有很大提高,但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自身新陈代谢的需要,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1.缺少健全的职称评测制度。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对新入职人员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带有重点课题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一方面,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高校科研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某些带有重点课题的高学历人员的教学能力并不强,在取得一定科研成绩的同时忽视了教学任务和与学生的接触交流。据一项针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在对教师授课质量与职称、学历的比例关系中,52%的学生反映高学历教师讲课艺术和授课质量平平;44%的学生认为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教师的课堂吸引力也都不能令他们满意①。在教师队伍中仍有大部分教师难以令学生满意,这部分教师的普遍特点是职称、学历较高。向学生普遍反映授课质量不佳的教师授予职称也说明我们的职称评测制度并不科学、合理。
  2.缺少组织性的教师培训计划。教师培训是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上的最基本保障。各种培训应贯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始终,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都应进行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且培训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展开。但目前我国的教师培训过程中,还难以称得上系统化、条理化。②如某些新进教师没有经过职前培训就直接上岗,一些非师范类的没有教育学、心理学背景的人员也能顺利引进师资队伍、走上教学岗位。此外,高校连年扩招导致教师队伍普遍面临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过大的教学压力使得教师很少有时间进行专门的培训以提升教学质量。一些教师的教学模式长期得不到更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甚至有些教师根本无科学教学方法,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对这些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教师没有尝试过。这都是由于培训过少或者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造成的。
  3.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冲突。当前,大部分高校教师认为重视教学工作并将其视为工作中的第一要务对个人发展起不到良好作用。但是作为教师,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教学中取得的点滴成就,而现实状况与教师的期望之间并不符合。教师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唯一路径是职称评定,而职称评定仅注重教师的科研水平而非教学能力。而且职称评定工作会占去教师很大一部分精力,从而使得他们不能专心从事教学。③科研是高校教师的分内之事,但是高校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站在学科前沿进行教学。但有些教师学术修养存在问题,科研的目的是为了评职称而不是为了提升教学内涵和质量。这就导致了职称评定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弄虚作假,造成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迟迟满足不了教学需要。
  4.缺乏专业的实践和研究能力。大学生缺课现象在大学校园内似乎已司空见惯。针对缺课学生的调查显示,缺课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授课质量存在问题,缺乏个人魅力,枯燥的讲课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有的教师无法完全理解和系统掌握所授课程。原因在于高校扩招导致的教师短缺,校方不得不临时调派其他专业教师担任某一学科的教育任务,这部分教师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很好地把握课程知识脉络。前沿理论不足、学科教学经验不足、表达能力不足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不利因素,这些不足背后反映的是专业的实践和研究能力方面的差别。
  5.缺乏必要的精神动力。目前,高校教师普遍反映工作压力过大,既要完成指定教学任务,又要做好科研任务;此外,评职称、参加培训也占据了一部分精力。长时间的压力过大既是教师专业化道路上的障碍,又造成教师将专业化发展列在重点行列之外,无论在平时的工作中还是在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的安排中,教师在自身专业化发展方面都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④。
  三、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1.构建高校教师专业化成熟度指标体系。高校教师专业化成熟度指标体系是高校教师工作的重要导向指标。这一体系应当主要包括社会成熟度、管理成熟度两个维度。
  第一,社会成熟度。社会成熟度主要是针对教师在社会活动中的成熟程度的考察衡量。要求教师首先具备最基本的社会人要求和基础素质,如生产生活能力、沟通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这些素质的成熟度对教师的专业化道路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组织该领域的相关专家和专业人士在教师任职前进行科学的社会成熟度测评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二,管理成熟度。管理成熟度主要是针对教师教学管理能力的考察。教学管理能力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计划内和计划外情况的处理、组织、筹划能力,应当成立以专家、同行、学生为主体的测评小组对其进行专业测评。教师的管理成熟度是职业能力的一种表现,能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顺利捕捉教育时机、有效地化解教学中的各种矛盾现象。
  2.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国家政策对教师专业化的支持十分重要,国家详细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实质上也规范、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如教师资格政策、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的政策等。但是,这些政策都是在没有相应的保障和指导机制下运行和发展起来的。⑤在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评价制度与体系中应以引导和激励的原则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破除教师职业“终身制”“身份制”,对评价不合格的教师应给予最严重为除名的负激励,这是一种制度推动力和保障。
  3.学校层面加强培养与管理。学校层面的培养与管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组织保证。第一,建立完善的招聘管理体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状况与教师个人与这个职业之间的匹配程度存在很大的联系。在招聘环节,应通过严格的管理体系严把“入口”关,也应改变现有招聘工作中过分重视高学历、高职称的做法,增大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察力度。第二,构建终身性专业训练体系。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伴随着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的。因而,构建终身性专业训练体系是始终保持教师先进性的唯一途径。应改变传统的只对教师进行岗前或职前培训的模式,在教师入职后应根据知识的更新速度和教师个人能力欠缺程度,设立专门的培训制度。
  [注释]
  ①蔡彬彬,张丽娟.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有效教学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3):179.
  ②韩清芬.浅谈高校教师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J].科技致富向导,2010(33):105.
  ③李巧林,林志远.基于高校教师胜任力的选聘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2):125.
  ④黄强,张慧.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22):576.
  ⑤莫琳.浅谈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J].科技信息,2011(13):19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2191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