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人才成长的高中生心理卫生保健教育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柳浩

  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里提到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具体目标方面,我们体育教师关注比较多的是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等关注不够,有的教师甚至没有心理健康这个目标意识。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接近成年人的高中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我们常听到某某学生自杀了,感到非常诧异,因为这个学生身体非常健康,成绩也非常突出,人际关系也很好,他为什么会自杀呢?原因很简单,他心理不健康。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保健教育也是我们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要从人才成长的角度出发,重视高中生心理卫生保健教育。
  高中阶段的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迅速,也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高中生中开展心理卫生保健教育,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的健康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没有疾病不代表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教育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开展心理卫生保健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二,培养中学生学习、生活的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第三,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统一协调,共同对学生开展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教育,这是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的重要方面;第四,学生的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教育,把讲心理卫生真正转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学校无疑是心理卫生保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体育教师和其他各科教师应在学校教育和日常生活中注意向学生不断灌输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的健康心理和良好卫生习惯。健康心理和卫生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配合学生家长做大量的教育工作。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和卫生习惯,他们将受益终生。
  在各种心理健康因素中,精神因素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主要标准之一,而心理卫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教师和父母决不可忽视或低估心理卫生教育对学生(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开展心理卫生教育呢?
  (1)教师(或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校精神环境,这是学生成长所不可缺少的。班级要温馨和睦,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教师对学生要悉心爱护和照料,让学生生活在教师慈爱的氛围中;教师对学生要正确管教、严格要求,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又可畏。
  (2)心理卫生教育宜早不宜迟、宜疏导不宜粗暴。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否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与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的家庭教育、学龄初期的教育是否科学合理有密切关系。因此,心理卫生教育应从早进行,长抓不懈。教育的方法应以引导和正面教育为主,切忌粗暴的棍棒教育。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学习有关的心理卫生知识,以便能正确地教育学生。
  (3)小学生的心理卫生。儿童进入小学后,其心理状态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中可能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适应不良,包括各种行为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打架骂人、说谎、逃学、学习困难等。另外,还可能出现胆怯、焦虑、咬指甲、口吃和遗尿等神经症性障碍。一旦发现学生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应与学生父母密切配合,仔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具体原因,对症下药。同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克服和纠正这些心理问题,并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青春期心理卫生。青春期是儿童由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和父母一定要主动开展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和性教育,这对学生心理健康发育至关重要。尤其是性教育,我们教师不能谈“性”色变。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对性极为敏感,这是正常现象,我们教师要加强指导和引导。
  首先,教师应向学生传授青春发育期的科学知识,消除因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负担。青春期的学生身体形态和机能急剧变化,性的发育渐趋成熟,这些变化同时也会引起身体局部暂时不适或异常,如果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往往会引起恐惧、忧虑和自责等心理负担。
  其次,教师应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积极开展思想品德教育。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操。教师要通过教育使学生确立远大的理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甚广,其中性伦理道德教育是重要内容。
  此外,心理卫生教育应与生理卫生保健教育、身体健康锻炼、学科文化教育等紧密配合,共同促进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279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