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析商周青铜礼器形制演变趋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远富

  摘 要:青铜器是商周时期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器物,以其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则称为青铜时代。青铜礼器是商周社会礼制的体现,也作为统治权威的象征。青铜礼器形制的演变一方面是技术进步的体现,一方面也是社会变化的缩影,对其进行研究的意义不言自明。对青铜器形制的演变趋势进行一个梳理,得出商周青铜礼器形制总体演变趋由殷商的巨大、方正向低矮、稳重、造型生动和艺术性发展。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青铜礼器;形制演变
  中图分类号:K871.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138-02
  青铜器是商周历史的重要缩影,青铜礼器形制上的演变就是一个体现,“巨大、方正的器型,狞历、神秘的纹饰是殷商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列鼎制’和排列规则的几何纹饰,则是西周礼制下的产物”[1]。本文是就青铜器形制演变的总体趋势做分析概括,所涉及的礼器主要是食器、酒器以及部分水器,这些礼器变化较为显著的,其他一些在商周时期形制变化不大的青铜器较少涉及。我国地域辽阔,商周各个时期的统辖范围各不相同,文化发展也不平衡,再加上自然环境的差别,所以在物质文化上表现出各地的特点,本文尽量选取不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器物,以研究其总体在形制方面的演变趋势。总结其演变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体向低矮方向发展
  很多器型都呈现足增高的倾向,而且偏低的体型有显著增高的趋势,可是器体多重心偏低,所以形体就呈现出向低矮方向发展。器腹普遍变浅,部分器体的腹部还变得鼓突。商代早期鼎腹普遍较深;周早期方鼎的腹变浅,双耳略侈,柱足较细,也没有商代晚期的凝重;圆鼎腹部向外倾垂;周代的鼎腹也变浅,垂腹居多,体宽腹浅。其实商代早期的方鼎高立耳,深腹短足,整体造型上大下小,腹壁两旁及下方的乳钉纹饰带和腹中饕餮纹饰带巧妙地将重心移到下部,给人一种雄伟庄重、造型稳健的感觉。商代中期的簋是深腹,壁较直,而到了商晚期和西周早期腹就相对变浅,而且外鼓。扁觯也由商晚的深腹,变为西周时的宽颈垂腹,腹部下垂较深。彝的腹在商代中期较深,下部略鼓,突出曲壁;西周早期腹也变低,下部也较之前鼓突。爵的腹部变深了。
  早期簋的圈足较矮,到了商代晚期,有增高趋势,圈足下缘做一条宽阔边条以增加其高度;觯、的足到了商代晚期,也有明显增高趋势;西周中期盘的圈足下另外加附足,以增加盘的高度。当然也有特例的存在,尊在西周早期前段圈足下通常有宽边条,而进入西周早期后段,腹下移,圈足变矮,它在西周早期流行的是觚形尊,宽肩大口尊已渐渐消失,形体也是变得较为低矮;而商代的彝圈足高且直,到了西周略变低矮,且足下外撇。
  鬲的变化更为明显,在商晚期和西周早期,形体明显变低变矮,西周中期整体多为横宽式,袋腹退化[2],卣器体也趋于低矮[3],的形体也略偏低;盂在商晚期出现时较高直,而在西周盛行时,圈足外撇,有的无圈足,形体也稍小。
  二、样式由严肃生硬趋于生动、活泼
  商代早期流行宽肩大口尊,商代晚期出现觚形尊,到了西周早期较为流行筒形三段式的觚形尊,宽肩大口尊消失,西周中期写实风格的鸟形尊十分流行,式样十分活泼,动物形象更加生动。
  样式变得活泼,不仅表现在新样式的出现,动物器型的生动,也表现在壁的变化。由直壁向曲壁的演变,形体更富于变化,一种曲线美更为突显。簋的腹壁在商早期比较直,随着腹变浅,外鼓,由直壁变为曲壁;在早期也是直壁,也有直壁向曲壁的转变,它伴随的往往是上半部分平底变为圆底,底有弧度,壁变曲才显得整个形体匀称、协调。爵早期底平体扁,商早期收腰,有的下部变为假腹,近于平底,近圈足型,个别上有镂空,商中期圆底居多,腹壁变直,西周早期平底浅腹式消失;另一种酒器也是如此,商代中期,底就已经多下鼓,平底比较少见,到了西周早期,平底罐式基本消失,仅存高领分裆式一种。各种器体足的表现也比较明显。早期多为锥形足,后渐渐变为柱状足、袋足、兽蹄足,有的足跟附饰浮雕兽面。鼎在早期是锥足,商代多柱状、扁足状,西周早期多袋足,西周多为柱足、兽蹄足,西周时期的足不如商的粗壮;鬲早期袋腹较大,袋腹下接短粗锥足或干脆袋形足,商晚期袋足退化为柱足,鬲在商代时,分裆较低,或裆是平的,分裆不明显,而到了西周中期分档明显,宽绰,裆部下收就变为足,商代足多锥形,或空或实,有袋状足,多为深袋足,柱足较矮,而到了周代,足多蹄形足、柱形,柱足也表较高;在夏及之前,为尖足,足外撇,袋状腹下多为锥形足,夏商之际,个别方形为四足,此外还有柱形足,商代早期,除了平底外,出现袋足,商代中期空锥状足出现丁字形足,商代晚期足有明显增高趋势(早期的袋足在商代晚期前段又重新萌起);的足在商代早期肥大中空,多为空心足,西周早期出现柱足,而且多为柱足,也有兽形足,西周晚期又生袋形足。较为特殊的是爵的足,商早期足较短,近圆柱形,商代中期多为粗实而尖棱的锥足,商代晚期,三角锥形为主,少数三角刀形,足高,端尖,多外撇。爵的形体比起其他是属于小巧的,由柱形到锥形的演变,使得形体变得更为优美,更为灵巧,因为器形小,所以不会因锥形足而有一种不稳定感,恰恰相反,锥形足使得爵更增添了几分妙处,外撇的锥形衬托的整个器体有一种王者之气,更有几分优雅。
  三、整体趋于稳重
  除了锥足变柱足、蹄形足显得整个器体更加稳定,还有一些部件的增加及比例的协调等,都使得商周的青铜器趋于稳重。平衡对称这种最基本的形式美在饕餮纹上也体现出来了,青铜艺术必然要和谐统一、讲究整体效果,纹饰变化的特点必然与形制变化的特点相配合。青铜艺术在综合考虑纹饰、造型和器物功用的基础上,运用对比、对称、均衡、层次等多种方式,共同衬托出青铜礼器的威严。
  从无耳到有耳的过程可以说明这一点。商代早期,鬲无耳,到了商代晚期,口沿一般附双立耳,少数双耳在两足侧,西周时期,肩上附一对大耳,耳横出,后来又竖起,高于口沿;簋早期也无耳,一直至商代晚期前段,商代晚期双耳开始流行,西周时期多双耳或四耳,而且圈足下出现方座,环形、长方形耳附衔环;盘、彝等也由商的无耳变为西周时的双耳。鼎、鬲等三足食器,在其早期一足与一耳成直线,另一耳在两足之间,形成耳足四点配列式,个别两耳在两足之侧,形成耳足五点配列式,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随着不断发展变为三足与两耳对立,不再形成不平衡感。   其他还有,如壶在商早期流行贯耳,多为筒形,西周大多为兽耳衔环,而春秋战国时期兽性耳增多,另有铺首,衔环形耳,铺首、衔环等的出现及样式的丰富,使得器体有平衡感。而圈足下面加宽阔边条,渐渐形成的方座,也有一种稳定感。是甑和鬲的连铸,在出现早期,甑体大且深,多为直壁,有边条,在商代晚期及西周早期,仍以连体式为主,甑部变浅,鬲部加高,甑、鬲的宽度相近,整体都趋于稳重。早期爵多平底扁体,商代中期出现了圆体,到了西周,部件整体变得圆浑,而且细节处也是如此,也由扁平变得圆浑;其他器形也是如此,足变为柱足,平底变为圆底,直壁演变为曲壁,流尾的比例变化,这些都显示了器体逐渐变得圆浑的趋向。
  四、艺术审美性增强、形体更加优美
  形体的优美也是青铜器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比例更加协调在流与尾的变化上最为显著。接下来就以部分酒器为例进行分析。早期的青铜爵,流狭长而且较平,尾倾斜度不大而且短;商代早期流稍加宽,有的向下略为弯曲的弧度,尾部仍然比较短;再进一步发展,到了商代中后期,流已放宽,取消了唇边,出现圆体的流,流尾的长度比例也接近,这在形体上是一种优化,更加美观、协调。的流在商代早期在顶部,为筒形,而在腹部的多为管形,商代中晚期流口下移至腹部,而到了西周就变为管形流,而且一般多在肩部。
  柱的变化同样反映了这一点。夏代的爵无柱或是有柱的雏形,商代早期开始有柱,较短小,钉子状,距离流较近,商代晚期双柱从流和口间后移,流的前段加高,柱也开始增高,与流折处有一定距离;早期的也是较小,钉状,商代中期的柱多帽形顶,双柱甚大,也有无柱的,之后柱变大,而且多为菌形顶,多是棱形柱;柱由无到有,由小变大,与流折处的距离变化,柱顶的形式也变得丰富,这些都使得器体在细节上变得精美,增加了其整体效果,显得更为精巧。而器体整体的发展也能体现这一变化。方鼎在商代早期体型巨大,容器为正方深斗形,商代中晚期,容器多长方槽型;扁觯初见于商代晚期,西周的时候很流行,西周沿袭了商代晚期的,腰变长,没有棱脊,新出现的,有很细的腰,状似喇叭;方壶西周时期出现多是筒形长颈兽头环耳的,西周晚期,方壶有一定发展,表面出现装饰;商代早期前段是和并存,后来基本消失,取而代之是,可能是的形体升高的结果,的器形最早见于商代晚期,这一发展是形体的优化。
  五、总结
  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形制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繁缛,再到简化的趋向,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形制的总体风格虽趋于草率,但在细节上却益加精美。器体多重心偏低,形体就呈现出向低矮方向发展;锥形足渐渐变为柱状足、袋足、兽蹄足,直壁演变为曲壁,形体更富于变化,新样式的出现,都使得式样更加活泼;器体平衡感的增强,方座的出现,都显得器体更加稳定、稳重;流与尾的比例协调,柱由无到有、由小变大,与流折处的距离变化,柱顶的形式变得丰富,这些都使得器体在细节上变得精美,从而其整体效果显得更为精巧;足、底、壁、流尾的变化都显示了器体逐渐变得圆浑的趋向。礼器形制的变化,一方面是反映了商周青铜铸造技术与装饰技艺的进步,更重要一方面是体现了商周思想意识与社会礼制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朱旭华.浅析夏商周青铜鼎的造型与纹饰[J].当代艺术,2007(4):25.
  [2]王海文.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形的演变[J].收藏家,1996(6):259.
  [3]梁彦民.长颈圆体卣与提梁壶――谈青铜器形制演进、名称与功能的变化[J].中原文物,200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307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