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名丧女母亲的焦虑案例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是针对一例中年母亲刘某的焦虑案例报告。刘某因亲生女儿患尿毒症死亡后引发其焦虑情绪,具体表现为心烦、失眠、焦虑、食欲不振等现象,持续一个多月。经四次心理咨询后,通过诊断及鉴别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本文根据求助者症状表现运用ABC理论进行心理咨询,并结合放松训练,最终改变求助者不合理的认知,达到咨询的目的。
  【关键词】 焦虑 心理测试 合理情绪疗法 评估诊断 咨询效果与评估
  1 一般资料
  1.1 一般情况。刘某,女性,56岁,贵州人,小学文化,膝下有8岁的抱养男孩一名,家中共3口人,经济状况一般。
  1.2 个人成长史。从小到大,身体健康,未曾有过严重病史。自幼性格内向要强,母亲严厉,常常咒骂刘某,甚至有暴打倾向。母亲于3年前已经过世。婚后与丈夫关系良好,结婚多年后,刘某终于在40岁那年,生一女孩(2010年4月已患尿毒症死亡),女儿出生几年后为弥补农村男劳动力的不足,刘某夫妇便抱养男婴一名,现年8岁。
  1.3 精神状态。穿着朴素、整洁,精神不太好,举止有点腼腆,表述完整,无口吃现象,言语中透露出悲伤与焦躁不安。
  1.4 身体情况。自小到大未曾有任何严重疾病,但近一个多月以来由于丧女之痛导致夜间久不能寐,辗转反侧难以进入良好的睡眠状态,且食欲下降。
  1.5 社会功能。能正常参加生产劳动,农闲时间也一样和左邻右舍“拉家常”,但兴致不高,话比以前相对较少,且劳动效率有所下降,与周围人的关系正常。
  2 主诉与个人陈述
  2.1 主诉。中年丧女,进一个多月以来,焦虑、紧张、烦躁、失眠,食欲下降。
  2.2 个人陈述。自幼母亲管教严厉,性格内向好强。自结婚后虽迟迟没有儿女,但并未影响到正常的夫妻关系。四年前,由于丈夫长期大量吸食纸烟而导致肺部受损,咳嗽不止,加上家中经济一般,女儿不幸去世,自己从小争强好胜的性格害怕与亲人攀比,害怕邻人冷眼,一直很少与双方的兄弟姐妹联系。女儿去世后想极力表现更加“坚强”,一心一意为丈夫治病,供儿子念书,不希望别人怜悯,但人算不如天算,今年严重的干旱以突显庄稼收成受损,加上牛死猪瘟,心情更糟。一心不愿接受亲朋好友的帮助的念头被摧毁,如今年龄逐渐增大,渴望得到关爱的心情迫切,回想本人在年幼时母亲对自己的恶言咒语,女儿的不幸去世,对晚年即将到来的无助情绪倍加焦虑,食欲下降、失眠,为此,因痛苦不堪前来咨询。
  3 观察他人的反映
   丈夫反映刘某一贯勤劳踏实,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但性格内向,近一个多月以来劳动效率下降。和村民见面会打招呼,但话语比以前较少,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晚上睡觉经常翻身,迟迟不能入睡。
  4 心理测试结果显示见下表
  5 评估与诊断
  5.1 诊断结果。一般心理问题
  5.2 诊断依据。
  
  5.2.1 根据郭念峰教授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求助者的消极情绪是由客观的社会事件(显性或隐性)引起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是统一的;求助者的知、情、意等心理过程是协调的;个性相对稳定,其个性没有发生明显根本的改变。有自知力,为自己所陷入的心理状态担忧,主动求助,迫切希望解除烦恼、焦虑,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所以可以排除精神病。
  5.2.2 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反应强度不很强烈, 没有回避与泛化,基本维持正常的生活规律,与同村村民的人际交往正常,对社会功能未造成严重的影响,但劳动效率有所下降。
  5.2.3 从病程上看,焦虑情绪持续一个多月,自己感到痛苦。
  5.2.4 从自知力看,自己感到痛苦,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有求治愿望。
  5.3 鉴别诊断。
  5.3.1 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判断精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主客观世界反映不协调,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个性发生根本改变等。而该求助者的知情意,主客观世界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助;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5.3.2 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 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还不十分严重,无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少于2 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5.3.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表现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反应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伴有身体不适感的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精神运动不安,持续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烦恼为主要症状,但没有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而且持续时间只有1 个多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6 病因分析
  6.1 生物性原因。女性,56岁,无躯体性疾病。
  6.2 社会原因。①从生活事件看,该求助者渴望帮助,但拒绝怜悯,因矛盾引发焦虑情绪;②从环境上看,因丧女后,心理上产生孤独与无助感;③从社会支持系统上,家庭处于经济状况不佳与丈夫需要钱治病、孩子需要钱读书的前提下,有迫切得到物质及精神支柱的愿望。
  6.3 心理原因。个性内向,不善于与他人交流。
  7 制定咨询目标
  7.1 近期目标。帮助求助者正确面对现实,消除求助者对现实因素的焦虑。
  7.2 远期目标。为完善求助者的人格,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生活中可能出现问题和挫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促进心理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7.3 心理咨询方案的制定。
  7.3.1 主要咨询方法: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治疗是本世纪50年代由阿尔伯特・艾利斯在美国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关。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合理情绪疗法的特征表现为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刘某认为年龄大生孩子本来就很不容易,孩子死了,丈夫生病,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亲人不支持,外人嘲讽,他们都是不善良的缺乏同情心的坏人,母亲的恶言咒语结果终于应验了,母亲也是坏人,是造成本人生活不幸福的刽子手……刘某坚持这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于是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根据刘某的症状表现,采用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有便于改变刘某不合理的认知,恢复其积极健康的心态。
  7.3.2 双方的责任与义务(略)。
  7.3.3 咨询时间与收费。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咨询收费:免费(农村妇女,家庭经济困难,义务为之咨询)
  7.3.4 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时间:2010年5月14日
   目的:①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②确定主要问题;探询改变意愿;③进行咨询分析。方法:合理情绪疗法、心理测验。

   过程:①填写咨询记录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②做心理测验③摄入性谈话收集临床资料,探询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④将心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⑤确定咨询目标⑥简单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⑦布置咨询作业强化求助者对ABC之间关系的理解,要求求助者,按照下列表格的模式,尝试把自己所有的问题都表示出来:诱发事件A:女儿患病死亡。不合理信念B:年龄大生孩子本来就很不容易,孩子死了,丈夫生病,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亲人不支持,外人嘲讽,他们都是不善良的缺乏同情心的坏人,母亲的恶言咒语结果终于应验了,母亲也是坏人,是造成本人生活不幸福的刽子手……不良情绪C:心烦、悲观、焦虑。
   第二次咨询时间:2010年5月21日
   目的:①加深咨询关系②寻找和确认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③帮助求助者领悟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的关系。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①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很认真地列出了自己的许多不合理信念,但涉及此次情绪问题的不合理信念并没有完全列出;如孩子死了,丈夫生病,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亲人不支持,外人嘲讽,以偏概全的认为周围的人都是不善良和缺乏同情心的坏人;产生绝对化的想法,将孩子的死归因于母亲咒骂灵验的结果;现在一切的不幸和灾难都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将自己陷入极端不良的焦虑、悲观、痛苦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同时,求助者的情绪反应仍比较强烈,一提起女儿死亡的事还是怨恨、失望,咨询师表示理解与接纳;②要求求助者进一步详谈平时家庭生活琐事,回忆与母亲曾经有过的冲突,重新认识母女关系的实质,纠正家庭这些年一直遭受不幸是从小没有母爱、没有亲情可言、没有周围人的同情之心的认识,从深层次上挖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③要求求助者进一步详谈母亲平时对她的言行,回忆母亲这些年为她做过的事情,打破求助者认为母亲不爱自己的错误理念,打破求助者过分概括和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思维框架,目的仍然是从深层次挖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④通过交谈、启发与引导,最后,帮助求助者列出与此次问题有关的容易失望和愤怒的不合理信念:a、母亲从来不会体谅女儿的难处和对女儿的苛刻;b、我是母亲的女儿,母亲应该无条件的爱我,即便我所做的一切都是错误的;c、亲情不可信任,兄弟姐妹是靠不住的;d、周围的人都是在冷落了我、嘲笑我,他们怎么这么冷血。e、我的命怎么这么苦,上天怎么会这样虐待我。
   ――要求求助者对上述列出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认真思考,目的是为了帮助求助者把注意从过分关注自己的情绪和诱发事件转移到关注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上来,并领悟自己的问题与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第三次咨询时间:2010年5月28日
   目的:①帮助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如:a、母亲从来不会体谅女儿的难处和对女儿的苛刻;b、我是母亲的女儿,母亲应该无条件的爱我,即便我所做的一切都是错误的;c、亲情不可信任,兄弟姐妹是靠不住的;d、周围的人都是在冷落了我、嘲笑我,他们怎么这么冷血;e、我的命怎么这么苦,上天怎么会这样虐待我。②帮助求助者建立合理信念,减轻或消除情绪困扰。如:a、母亲的苛刻是想要满足“望女成风”的心切,要学会以宽容之心去领会母亲的用心良苦。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犯了错误应及时改正,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必须的;c、亲情是可以信任的,女儿死了,发自内心的悲痛是真实的,而不是逢场作戏,因为母亲对女儿的眷念与不舍流露的是真实的情感;d、世间既有好人也有坏人,并不是自己一旦落难就会遭到所有人的冷落和嘲讽,作为咨询师,也从来没有因为一个求助者的身世可怜而嘲笑她,而是希望她能健康快乐的生活。e、遇到困难不能一昧的怨天尤人,因为每人在生活当中都同样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并不是求助者一人本身,无论是任何人在遇到任何挫折和困难的时候,都不应回避现实,而是要学会以乐观、自信的心态去正视所面对的一切。③布置咨询作业。
   ――要求求助者将原来列出的不合理信念与此次提出的建设性信念列表一一对比,并进行认真思考。
   第四次咨询时间:2010年6月8日
   运用放松训练,减轻求助者的焦虑情绪。①让求助者坐在沙发上,播放轻松的背景音乐,体验轻松的环境气氛;②用指导语帮助求助者,按脚趾、踝部、小腿、大腿等方式进行放松训练,同时配合音乐调节呼吸节奏。③布置咨询作业。
   ――要求求助者每天晚上在睡觉之前按以上要求做1次放松训练。
  8 咨询效果与评估
  8.1 自我与周围人的评价。自我:“我这段时间的心情好多了,睡眠状况比以前有好转,不需要翻来覆去的睡了。”
  丈夫:“这段时间她的话比以前多,饭量开始增加,脸色也好看多了。”
   村民:“她现在比以前能看得开,毕竟人死不能复生。现在大家看见她有说有笑的样子,我们都为她高兴。”
  咨询师:求助者逐步认识到现实状况的不适,情绪低落开始缓解,并开始学会纠正自己的负性想法,劳动与生活能力基本恢复。
  8.2 心理测验结果。
  
   从测验结果可以看出,求助者的症状有很大改变,咨询过程结束。
  参考文献
  1 心理咨询培训教材.民族出版社,2005
  2 郭念峰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
   出版社,2005
  3 钟有彬.认知领悟疗法.贵阳教育出版社,1991
  4 许又新.神经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5 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何克.心理医生手册.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37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