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主任工作中话语的更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邹津平
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又云:“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说。班主任工作是多方面的,但任何工作都离不开话语的力量,俗话说:“药到病除,言至心开”。
1 班主任工作中的话语示范
做班主任,常常遇到这样的烦恼:你苦口婆心地说,三番五次地谈,可是有的学生就是心不在焉,屡教不改。
请看以下几种情形:
[镜头一]
班会上,老师慷慨激昂的说:“当今时代,是人们必须终身学习的时代――不实现知识的更新,就注定要落后。”学生小声嘀咕:“又来了,不知道说了多少遍,有没有新的了。”
[镜头二]
自修课,发现有学生讲话,老师火冒三丈:“自修课必须做到无声,你们这样浪费时间,对得起父母的期望,对得起老师的一片苦心吗?”下面的学生一脸的不耐烦。
[镜头三]
“又是你,三天两头给我惹麻烦,明天停课检查,再不行就回家把家长带来!”,“不上课就不上课,用这一套吓唬谁?”学生一拎起书包,走出校园。
上述情形中,教育很难取得预期效果,也就成了无效教育,从班主任自身讲,班主任的话语出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在话语内容方面,脱离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我们常人所感觉的、日常在其中生活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以直接的生活经验来直观世界、直观自身。教师话语内容应是生动活泼的,来自于生活世界。教师话语与学生生活着的周围世界相隔离。就失去了生活的根基,变成了没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抽象的东西,变成了僵死的教条。正如镜头一中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们不可漠视,但他们更愿意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去理解。在班主任的话语中学生很难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无法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教育适得其反。
1.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隔离:德育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育实践活动,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我国德育的现状是:虽然教师与学生相交往,但这种交往是不平等的,学生常常被视为客体。师生关系成为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无视学生是一个具有能动、反思的主体,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劝导与被劝导的关系,教育者依靠自己的权利或权威,迫使学生接受德育内容,而无视学生理解与否。于是造成师生之间形式上的交往、思想上的隔离,形成你讲我听,我行我素的局面。
2 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话语更新
在班主任工作中,话语的更新将有助于弥补传统德育中的缺失,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对于德育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哪些方面进行更新呢?
2.1充实对话内容
2.1.1强调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德育教育只有对学生在生活意义上进行引导,才能使学生在活生生的语境之中体会教师的话,直至达到对德育内容的充实理解。
2.1.2以人而不是以规范为出发点。教师应始终把学生当作独特的人去接纳和肯定,德育“只有以人为出发点,回到人的感性、具体、现实的生活中,才能真正指导人生,真正培养人的精神”。
2.2选择话语方式:话语方式可以归纳为三种.即话语控制方式,如“你必须这样做”、“你一定要这样做”等以一种命令、强制的方式说出;劝导方式,如“你应该这样做”、“你最好这样做”等,话语对被劝者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以期接受,对话方式,如“想不想这样做”、“要不要”、“好不好”等,双方自由交换意见,不受身份、地位的影响,允许自由选择。
很显然,在第三种话语方式中,双方对话是开放的,敞开心扉,进行真诚的交流。话语对被劝者教师采用这种方式,也容易唤起学生内在的道德意识,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也是发自内心的决定。
2.3强调沟通理解:对话重视对话者之间的理解.并以理解作为进一步对话的基础。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语气和神态下,会有不同的含义。为了避免误解,消除分歧,师生在对话中要平等相待。不平等的德育对话,就意味着一种主体性对另一主体性的压抑,最终这两种主体性都丧失了合理性。
强调沟通理解要做到:在对话中,师生之间必须保持平等的师生关系。
双方互相承认、互相赋予平等和尊重;否则,教师所获得的信息将会是被歪曲的信息。学生在教师的权威之下,很可能讲出一些违背自己的意图的话语,这就会使师生之间的德育对话步入歧途。
在对话中,师生之间的态度要真诚。
真诚是对话的基本条件之一。没有真诚,师生之间就不可能有思想上的真正的交流。教师只有真诚地对待学生,与学生交往,给他们以帮助,并指导他们理解生活、理解世界,才能获得学生的真心,学生也因此会和教师真诚的对话,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对教师言说。增加输送信息的正确性,教师也因此才能真正地理解学生。
总之,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每一位教师,只有具备充足的耐心、十足的爱心、诚恳的真心、饱满的信心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承担起这一使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4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