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问题教学法与高三历史复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问题教学法是指在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不同类型的问题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历史思维活动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在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中运用此法,效果良好,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与体会,就 “问题教学法”实施方面的几个问题谈点认识。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历史教学;实施
  
  一、历史教学问题的设计原则
  
  1、立足现实面向全体
  历史教学问题的设计,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随心所欲地随便列出几个问题,以敷衍了事,而应立足现实,精心构思,设计出既符合学生学习现状并力所能及得以解决,又能符合历史认知规律,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问题。这里的“立足现实”主要包含:
  首先是立足于学生的“学情”。即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其他综合的能力水平。一般说来,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因其先天性因素和后天 性因素的影响,导致水平各异,参之不齐,但相对而言,可分为上中下三个知识和能力层次群体,中层次群体的人数比较多,上下层次群体的人数偏少,呈现出 中间打两头小的现象。试题设计要注意基础性、层次性,要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试题难度应是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作答,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效益。
  其次是立足于教材的“材情”。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一是按编年体例来写,同一问题散见在不同的章节中,很是凌乱, 二是改变初中教材以知识传授为主重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命制的试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和联系性、系统性。
  再次是立足于高考的“考情”。现今高考,对历史学科的考查与以前的高考有了 很大的变化,试题立意由以 “知识为主”转向以“能力为主”,命题特点呈现:“浅知识、新情景、热问题、重综合、重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高三历史复习在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命制的试题必须体现这些特点,与高考接轨,才能实用与高考。
  教师在使用问题教学法时,必须对“学情” 、“材情”、“考情”有 全面的系统的了解与认识 ,设计出 的历史问题才能满足各层次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他们在学习中让自己的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2、科学性、逻辑性原则。首先是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高三学生意义记忆占据主导地位;思考问题更多地运用理论思维,并逐渐向辩证思维发展,试题设置要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其次是问题的设计要有逻辑性,要符合逻辑思维,要按历史知识的内在规律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展开。最后是知识内容的正确性,错误的知识和争议较大的内容不宜设计试题。
  3、全面性、系统性原则。一是知识的系统性,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二是设问角度、层次的全面性,多角度、多层次地设计出历史问题。三是题型的全面性,凡是高考所考的题型都要有所涉及,使学生掌握各类题型的分析思路与解题技巧。
  4、创新性、开放性原则。设计的试题,背景材料要新(新情景)、设问的角度要新(新角度)、答案要具有开放性, 应尽量摒去那些平庸的、刻板的、毫无思维含量的提问,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思维的广阔天空中遨游,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质的飞跃。
  
  二、问题教学法的实施
  
  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即课前的问题预习阶段、课堂中的解决问题阶段、课后的巩固运用阶段。
  第一阶段:课前的问题预习阶段。
  目前,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普遍较差,更不用说独立的学习能力了。因此,课前,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材情、考情的基础上,将设计好的带有学法指导的历史教学问题以学案的形式布置给学生,使学生明确所学内容的主次轻重,揣摩领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如我在教《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的《日本明治维新》一节时布置给学生的思考题有:(1)日本历史上分别有哪两次成功的向外学习.(2)结合所给材料分析概括第二次向外学习的背景是什么(3)这次学习的目的有哪些(4)为实现这些目的政府采取什么措施(5)这些措施对日本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进入近现代的日本,其内政外交的变化能否在这次对外学习中找到历史根源,为什么(6)与中国同一时期的改革相比,结局有什么差异,为什么有这种差异(7)与俄国1861年改革相比有什么异同,为什么有这些异同(8)这次改革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怎样。(9)这次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要求学生以这些思考题为指导,进行教材的预习,在初步感知、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尝试着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以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思考教师是从哪些方面解剖本节内容的,下次自学时遇到同类问题知道怎么办。
  第二阶段:课堂中的解决问题阶段。
  首先是课堂中师生合作,完成对问题的解决。教学中,根据历史教学问题的难易程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情况,先由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谈谈自己对相应难度层次问题的理解、分析和解决的方法,再由学生自己进行补充或完善,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总结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肯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分析问题得出的正确结论,以起到坚定学生学好历史解决好历史问题的信心,给其他同学解决问题也树立了模范和榜样的作用。 教师主要在问题的分析思路,材料的如何运用,有效信息的如何提取与分析,答案的组织与表达等方面进行示范性的讲解。教师还要善于启发学生认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性,以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形成新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提醒学生,这些方法可以作为我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事件的常规手段。
  其次是对学生的肯定或批评。对思维活跃勇于展拓自己思路、探索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形成符合历史事实和发展规律认识、结论的学生,不仅要肯定这种新方法、新结论,而且还表扬这些学生勇于探索钻研的精神,激励他们继续进步,勇于探索,拓宽思路,发展能力。对于理解、分析、归纳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同学,不要批评,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重新理解、分析和归纳,达到去伪存真,形成正确的结论和认识的目的,达到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的目的,也有利于班上其他学生吸取教训,以利于以后的共同进步。
  第三阶段:课后的巩固运用阶段。教学方法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为了运用方法。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学习历史方法后,引导学生运用它们在课后复习巩固旧知识,预习接受新知识。课后的复习阶段,不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再简单地 朗读或默读一遍,而是要求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新老学习方法,去理解旧知识,分析新知识,从而达到对学习方法的领会,掌握其精神实质,为以后学习新知识提高新能力奠定基础。实际教学活动中,每一节的课前预习思考题,就是运用方法巩固成果的典型例子。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52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