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量的调查研究及事实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现状不容乐观,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思考,旨在预防和缓解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思考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能力的较量,更为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较量。大量的调查研究及事实表明,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有20%~30%左右的大学生呈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不良。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地集中在家庭贫困、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网络依赖、求职择业、恋爱情感、社会评定、生涯发展等问题上,大学生的心理现状不容乐观,这也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心理健康。高职教育也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学会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承受挫折、健全人格,积极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必要时进行危机干预,以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即高职院校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综合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人才。因此,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思考,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教育部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厅[2001]1号)、《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教社政厅[2003]2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厅[2005]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成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的通知》(教社政函[2005]44号)等一系列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随之在全国高校内普遍展开。目前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一样开展以下一系列主要措施:
  
  (一)注重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随着社会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在加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等作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的阵地、就某一专题举办讲座、心理征文、心理知识竞赛、表演校园心理情景剧、观看心理电影、介绍健康的恋爱观、介绍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挖掘前潜能、学会学习、新生心理普查,普遍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以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角色认识能力等教育方法。
  
  (二)结合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为心理健康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之源。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读到心理学大师的名著,也可以与素不相识的心理学大师进行心理对话,可以聆听远隔云涯的心理专家的心理讲座,也可以搜索、查询任何需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与信息。通过网络的各种互动功能,向来访者介绍心理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咨询服务。网络将拓展教育时空、丰富教育资源,增多服务对象,降低教育成本,促进心灵开放,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传统与网络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研究、教材建设、师资培训、教育活动的开展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纵观各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很不平衡,体制、途径、方式和方法等也存在许多不够规范和科学之处。这就要求对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应积极思考。
  
  二、关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 学校重视度不够,教育部们考核监管不力。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中重视度不够,资金投入少,场地严重不足,三级网络建设不完善或运行停滞,甚至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有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其他教育活动,忽视了它的特殊性。认为谁都可以来做这项工作,有的把心理健康狭隘化,认为它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事。而且,目前在高校已建立的心理咨询机构的隶属关系多种多样,大部分挂靠在学生处,有一些挂靠在团委、宣传部或校医院。这种隶属关系不明确,造成无人监督,无人管理的局面,工作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教育部只是下’发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而没有出台相关的评估考核意见;教育主管部门只是在传达上级文件时,提一些原则性的要求,事后并不作跟踪性检查,以致出现了目前这种良莠不齐的现状。
  
  (二)教育方法形式多样,受益面不广。
  心理健康教育是所有大学生应该享有、不容侵犯的基本心理权益,“心理健康教育,师生人人有责”,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尽管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但是,真正受益的学生并不多。因为,参加这些活动的人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就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窄,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有很大局限性,存在着少数人受益的不平衡倾向,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仅停留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上,大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解决心理疾病为己任,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少数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诊治上,热衷于搞心理测试和心理档案的建立,忽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普遍防治和引导。也有不少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就是心理咨询工作。
  
  (三)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各高职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不多,大多为兼职,而且多数人专业并不是心理学专业,由其它专业转换而来;又过少的专业人员难以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健康需求。许多学校由于人手有限,只能开展一些范围较小的测查,定期搞一些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室的教师也只能有限地接待部分上门求助的学生。然而在我国,整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程度很低,加上各校心理辅导人员队伍的不稳定,水平与层次参差不齐,因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作为专业工作者,不能只懂理论而不懂操作,也不能只懂操作而理论基础不扎实。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解决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四)心理教育教材不规范,课时数少。
  某些专业已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心理卫生的各种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认知,在心理和行为上以良好的状态表现出来。学生通过不间断地接受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能逐渐增强自觉维护自身身心健康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未来。目前全国约有数百套的教材,有的缺乏新意或低品质。学校自选教材,这样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难能统一,而且心理健康课程也时有时无。
  
  (五)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结合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与学校教育重复,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达不到的互补,造成一些大学生学习能力强,生活能力弱;一些大学生智商高,情商低,人际关系问题突出。大学生中的依赖型人格、焦虑型人格、抑郁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等都与这种教育不无关系。而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与之进步不相称、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丑恶现象,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忽视了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缺乏协调机制。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联系网络平台,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沟通;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联系档案资料库;在社会教育上,树立成人即成才的理念,并从社会评价到舆论导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
  
  (六)网络教育匮乏。
  网络为心理健康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之源。但高职院校有的建有心理健康网站,多数没有自己的心理网站;有网站只在新生普查时每个学生使用一次,随后学生浏览网站或再用的人数就寥寥无几;同时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由于对网络文化和技术缺乏了解和运用,无法与大学生进行沟通,更无法解决大学生因网络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还有网络技术的局限和管理方面的漏洞,使得互联网上侵害行为层出不穷,尤其是网络病毒及电脑黑客随时可能破坏心理教育资源,使个人秘密、心理隐私得不到保护。如电子邮件的泄密问题,收发对不上号的乱码问题等屡见不鲜,在网络环境中十分容易越过有限的道德自制力放任所欲。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现象呈上升趋势。网络道德行为失范以及由此引起的网络问题,尤其是网络犯罪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55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