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南怀瑾的川味情结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彭忠富

   南怀瑾跟四川很有缘分,他最后的人生传记,就是指定由四川籍青年作家王国平完成的。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底子。1937年5月,年仅20岁的南怀瑾只身入川,在四川一待就是十年。他本是中央军校教官,后在都江堰灵岩寺偶遇禅宗大师袁焕仙,拜其为师,从此走上学佛参禅、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四川、重庆我都待过,川西、川南、川东、川北都去了很多次。我在四川十年,成都的五老七贤,有几位都是我的老朋友。”南怀瑾说。
   南怀瑾喜欢四川人的幽默和仗义,川西坝子的宁静与富庶,都江堰、灵岩寺的云烟和书声,青城山的剑侠与滑竿,当然他最喜欢的还是川菜。四川的饮食习惯跟浙江截然不同,光花椒、辣椒就够人受的,但是入乡就得随俗。十年的时光,足以让一个浙江人改变他的口味,南怀瑾就是这样。
   南怀瑾在台湾时,台湾开有一家四川官府菜,名气大,价格也贵得吓人。有一次,朋友魏承思拿了一笔稿费约八千元,想到南怀瑾爱吃四川菜,于是专门请厨师上门做了一桌官府菜。南怀瑾兴高采烈地把菜肴一一品尝过后,摇摇头说:“这根本不是地道的四川菜。”魏承思找来厨师一问,果然厨师也只是见过菜谱,根本没有认真学过。厨师以为台湾人不懂川菜,可以蒙混过关,没有想到遇到了舌头与川味打了十年交道的南怀瑾,这下就露馅了。南怀瑾的舌头非常敏感,只要尝一口,菜味高下立判。很多人家里都有菜谱,但照着菜谱做出来的菜跟厨师端上桌的始终有别。原因无他,炒菜并不是机械式的流水作业,菜品的好坏更多依赖的是厨师的经验和判断,什么时候该放盐,油温多少,火候的大小,这些窍门就算你把菜谱背下来也没有用。
   一天在饭桌上,南怀瑾对王国平说:“国平啊,你尝一下,这个油炸花生怎么不像四川的那样好吃啊?”王国平尝了一颗,答道没放盐。南怀瑾说:“对了,这道川菜是要放盐的。油炸花生虽然简单,但是很多人都炒不好,因为没有掌握要领,把花生炸焦了。这道菜是四川人最喜欢的下酒菜,冷锅冷油下花生,用铲子搅拌均匀后开火,等到锅里花生发出扑簌簌的声音时,把花生铲起来装盘,上面撒上盐等五分钟即可。”南怀瑾一番话,说得王国平连连点头。
   七十多年来,南怀瑾无论身在何方,都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川菜。他曾经托王国平在都江堰蒲阳镇找两个川菜厨子到江苏的太湖大学堂去,他的要求很简单,不需要专业厨师,只要会做家常菜就行,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王国平还是没能办到。
  “四川人好客,会吃。那时,有很多老朋友住在四川乡下,我去看他们的时候,主人就从鸡圈里逮只鸡,到鱼塘里抓条鱼,到田间地头摘豆角,拔青菜,在磨子上推豆花,一会儿工夫就能做出一桌非常可口的菜,吃得舒服哦!”说起四川的乡土美食,南怀瑾可谓如数家珍,可惜他晚年因为身体原因,直到离世也没有再回过四川,更别说吃到地道的川菜了。这应该是大师最后的遗憾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7354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