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以来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研究新课改以来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就是为了使教学模式更加优化,以便更好地适应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选择和应用,提高教学质量。追求教学效率是教学质量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当前学校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不轻松、质量又不高的问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课题之一。
  新时期以来,我国各地中小学涌现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需要系统地梳理和完善,需要进一步作规范化、整合化和适切性的分析、总结和提炼,以提升教学模式的科学化水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而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参照和程式,必须深入了解、系统总结和提炼。
  自教学活动诞生之日起,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研究者就在“追求教学成效,降低教学所耗、增大教学所得”这一功利性动机的驱使下研究和探索它,不断孕育、萌生和形成了丰富的有效教学模式思想。
  国外的有效教学思想较为系统,表现为重视教学效率和寻求有效教学方法(模式)与途径。由夸美纽斯引领,经过赫尔巴特的充分发挥,加上凯洛夫教育学的加工改造,以追求“教学规模”的有效教学传统基本发展成熟。后来,人们将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概括为“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这“三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否能促进有效教学产生了质疑。基于此,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派”应运而生,提出了以“学生”、
  “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指导一发现”教学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改变过去传统的“二维对立”――非好即坏的思维方式,开始重新审视教育史上对立的两派教育主张,在看到它们观点对立的一面的同时,更多地研究和发现它们相通、交融的一面。所以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教改理论和实践,都是摒弃极端,博采众长。反映在有效教学的研究上,表现为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出现了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现在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主要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模式、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奥苏贝尔的
  “认知一同化”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学”模式,等等。我国教学论研究都合理地引进了这些教学模式,并作了本土化的改造。
  我国教育教学工作者一直在寻找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联系的通道与桥梁。由于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浓缩化和理性化的提升,即它既具有理论的品格,又具有实践的品格,成为80年代以来教学论界研究的热点。21世纪,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借鉴国外教学模式和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吸取外国教学模式之所长又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学模式,可谓雨后春笋。其中影响较大的教学模式有:“指导―自学”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目标―导控”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等等。此时的有效教学开始朝着建构多元化、情境化、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方向发展。人们更加关注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教学模式的灵活应用。
  目前国内影响较大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模式、江苏东庐中学基于“讲学稿”的教学合―模式、山东昌乐二中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山东兖州―中“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河南睢县育才学校“六步教学模式”、江苏文津中学的“四导四学”教学模式,等等。
  研究的内容主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关注学生需求和兴趣的教学模式,如“成功教育”教学模式、主体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等;关注教师成长的教学模式,如反思性教学模式、微格教学模式等;关注知识结构的教学模式,如分层(分组)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等和关注师生关系的教学模式,如“导学型”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等等。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模式研究的理性化程度不高。在科学研究中,理性化的含量一直是科学理论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的教学模式研究的理性化程度却不高。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我国教学理论研究看,人们至今对教学模式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如概念、分类与模式建构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二是从我国教学改革的整体状况来看,涌现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来的,真正经过系统的理论研究的极少。虽然这些教学模式在摸索和总结的过程中,也经过某些方面的论证和分析,但总的来说,理论基础的坚实性还不够,许多教学模式的系统性、科学性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对于带有各种个性特征的教学模式,如果不从理性上去系统研究,就不能很好地总结出普遍性的规律和适用规则来,也就很难移植和推广。
  二、教学模式的综合化研究尚待加强。教学模式的综合化研究是指教学模式研究应对教学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和各种关系予以整体的、全面的关注和探讨,而不是一个方面的单一的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理论界对教学模式综合化研究关注不够,研究力量也相当薄弱,严重地制约了教学模式研究的深入。一是表现在研究方法上,仅注重归纳法,而忽视演绎法。我国目前的教学模式大都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提炼、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普遍运用归纳法,而运用演绎法,从教育教学理论中推导出相应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却不受重视。这一方面暴露出我国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不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教育教学理论的现实转化力低。事实上,教育史上,大凡有影响的教学模式都是成功地运用演绎法的结果。认知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的教学模式都是如此。二是表现在研究内容上,或仅仅关注教师方面“传授的教学模式”,或仅仅关注学生方面“学习的教学模式”,而对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模式研究,重视不够。三是表现在研究范围上,对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符合时代要求的变革与创新,对于引进国外的教学模式没有作出本土化的转化与运用。也就是说在教学模式研究的继承与发展、引进与吸收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三、教学模式研究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力度不够。研究者仅仅把计算机等现代教学媒体作为教学模式运用的辅助性工具或研究的一个因素,而没有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视野中,在信息网络的多维情境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审视和构建教学模式,也没有积极寻求与信息技术专家、课程论专家的联手与合作,共同关注和开发教学模式问题。这样,研究只能在理论与实践的单维关系中艰难地支撑。这无疑限制了教学模式研究向科学化、现代化和规范化进程迈进的步伐,不利于研究的深化与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7900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