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汪长明

  摘 要: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定要基于学生的期盼和质量这个核心,建立和国际接轨,注重分类设置和关注质量的层次结构;建立服务于社会各类人员需求,灵活开放的课程体系;建立多元办学主体,办学模式多样化,适应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类型;建立与义务教育相融通,与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新体系,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独具特色的教育类型。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作者简介:汪长明(1963-),男,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及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改革实践研究”(编号:14XJJA880001),主持人:汪长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3-0039-0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内涵进行了较为规范的界定:“构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型高等职业教育,拓宽人才成长的渠道和建立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按照终身的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四个维度,即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终身一体、办学类型、开放沟通”。两个重要文件都规范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但如何发展,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调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积极性,如何适应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期盼,这些都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转变我们固有的理念,大胆的改革实践,认真务实地做好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使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真正成为推动职业院校内涵发展和提升办学质量的原动力,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深受社会尊重,并能满足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对技能技术型人才需求的“教育类型”。
  一、建立纵向流动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目前职业教育是“掐尾”的教育,是高考落榜生的教育,是学生无奈的选择。究其根源是社会的“本科”情节,学生及家长习惯以上本科院校为荣。《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指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这一论述从国家层面已经确定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低于“本科层次”的教育,这种表述,很难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到的:“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建成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发展目标,因为这种职业教育体系并没有很好解决职业教育服务市场――学生及家长的根本需求。我国是一个重地位、重层次极为严重的国家,再加上受“劳力者地位不高”“蓝领待遇比白领低”的观念与现状影响,高职受教育的学生其基本素养明显低于本科院校,再加上生均拨款也低于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显然是不足的。从国际上职业教育取得成功国家的经验来看,职业教育是以国家资格框架为基准建立与普通教育学历(包括本科及以上)等值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培训)的分级制度,其关键是要获得社会认可的“等值”。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和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当时的教育是在国家包分配体制下,以“学制”或“学历”来确定人员的行政等级和工资标准。但现在高职教育的就业已经基本面向于中小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和以能力为基础的分配机制,在这个前提下,高职教育的“大专”层次,即不能满足于学生对“本科”教育的企盼,也不能满足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不能激发高职院校的发展的动力,这就很难实现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提出:“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再不摒弃高职大专的固有思维,会影响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之路。国家应通过设置标准和建立质量评价体系,使目前的高职院校和即将转型的本科院校在一个起跑线上,通过质量这个标杆来建立应用型本科预科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使质量和内涵真正成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
  二、服务需求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技能型人才是重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员设备操作能力、动作技能和产品的制作能力。技术型人才主要负责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以及解决一线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智慧技能是其能力结构的主要成分[1]。从职业教育的职责来说,职业教育要承担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承担着培养能够自主创业的从业者,同时承担着为社区居民提供他们需要的技能性培训活动。因此,职业教育体系一定是一个开放性和多样性体系,他能够为职业技术技能教育提供系列化的课程,也能为社会和再就业人员提供单项的技能技术培训,使劳动者能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多次选择、多种方式灵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学习者为职业发展而学习,更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教育,这样的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服务于需求、服务于终身教育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职业教育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胆创新和突破,打破原有固化的专业性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建立弹性的、模板的课程体系,实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的“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的建设目标。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十三五”,我们要建立符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中职学校分类为3B和3C,将高职院校分类为5B和ISCED4,完全摒弃高职(大专)这个教育层次,通过这种合理化的标准分类,可以界定各类教育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标准,也便于和国际教育的接轨和我国教育资源的输出[2]。采用这种教育体系,初中毕业生就有三个选择,即选择3A、3B和3C,3B的学生完成其层次的课程可以直接升入5B学习,3C的学生如果想继续升学,就要去ISCED4类学校,完成5B的预科课程,才能升入5B学习。因此,职业教育终身一体,就是要对3A、3B、3C、ISCED4和5B进行分类设置,实现分类管理和评价,而不是现在简单的高职院校不能升本科,部分本科院校转入职业教育,这种简单的设置解决不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现实问题,也不能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   三、开放融合的职业教育办学类型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指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作用,政府要发挥好三个主要角色的作用:一是办学投资者和办学成果的购买者,要建立基于“分类设置的拨款制度”,建立基于“培训成果”的购买机制[3],通过激励机制,提升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二是职业教育区域统筹者[4]和职业教育外部环境建设的协调者,要统筹好区域各类职业教育的资源,形成有效合作和有序竞争的机制,更重要的是协调政府各职业部门,形成合力,支持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三是职业教育领域的规范者,即为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制定规章制度,规范行业、企业的办学行为,确保学员利益。要充分利用高科技规模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建立“2+1”的联合办学模式,即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可以完全交给企业,学生的学费收入和地方政府的生均拨款,也可以按一定的比例支付给企业,使企业在职业教育的办学中获得一定的收益,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另一个办学主体[5]。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是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沟通合作的重要桥梁,是真正在教学层面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重要载体。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可以扩大和拓展行业企业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加快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协同机制。因此,我们要在法律层面、政策层面研究出台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一些法规、规章和制度,使职业教育真正形成“招工”与“招生”对接的新教育类型。
  职业教育应该在办学理念、办学类型上真正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要真正发挥职业院校“应用技能和动手实践方面的优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普通高等教育是靠“教”与“学”,“教室”与“实验室”;职业教育应该是靠“训”与“练”,“实训室”与“生产车间”,真正培养出追求“完善”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一定要走开放办学之路,要将行业、企业的产业技术标准迅速转换为岗位技能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考核评价与产品检验对接,从而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四、双向沟通的职业教育开放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定是一个适应学生和社会人员多种需求的教育,在这个教育体系里应该有四类课程,一是针对一些具体工作或特定行业的职业技能课程,一类是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技术性课程,一类是注重培养学术能力和普通本科衔接的学术性课题,一类是服务社区休闲及单一技能的模块化、片段化课程,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课程一定是一个服务于学生、服务行业企业、服务于社区的课程集合,在这里学生、企业行业员工、社区工作人员、居民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构建双向沟通的职业教育开放体系,最为重要的是建立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互通的高中阶段学籍管理平台,实行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课程相互认证、学分相互承认和成绩相互转换[6]。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中学合作交流,深入区域初高中学校开设一些技能型、劳动技术型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情感与劳动态度。区域高中学校也应深入到区域中职学校开设一些高中的文化性课程,为普通高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和中职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创造条件[7]。
  同时,要完善中高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前中高职衔接基本上都是专业层面的衔接,这必然造成课程的重复设置,或课程内容的重叠。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关键性问题是建立起完善的课程衔接体系,建立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认证体系。今后中高职衔接教育的重点是实施课程内容及培养规格的衔接和课程选修机制,依据职业人成长规律,建立岗位新手、进步初学者、内行行动者、熟练专业人员和技能技术专家能力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评价体系,真正实现中高职在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态度领域的有效衔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满意受教育者需求、中等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树立改革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坚持服务于行业企业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办学方针,加大课程体系、内容改革力度,强调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并重、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原则。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使中国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人生出彩”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赵璞,刘文华.夏建国,技术教育:现代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J].职教论坛,2014(7):41.
  [2]汪长明.中高职衔接教育体系外部政策环境建设的浅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6):33.
  [3]郭静.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行业、企业办学研究[J].教育研究,2014(3):121.
  [4]肖化移,柳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职教通讯,2014 (7):14.
  [5]郑娟新.基于技术文化视角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职教论坛,2014(15):14.
  [6]赵先政.创建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的构想[J].当代职业教育,2014(2):4.
  [7]杨喜军.国际职业教育体系的类型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4(4):96.
  责任编辑 蔡久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69314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