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倡导游戏精神 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瑞传

  陈鹤琴先生指出:“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诚然,游戏是最适合学前儿童的一种活动形式,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即提倡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杜威指出:“游戏性是一种精神态度,游戏是这种态度的外部表现形式。”游戏性是指“幼儿在游戏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主体性素质(包括动机、情感、能力与态度等)。”提倡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并不是要幼儿园课程都以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那什么是幼儿游戏精神?当代家长对孩子的爱是充分的,孩子们要什么,家长总想方设法去满足。电脑、电子游戏、动画、精美的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缺少的是在宽广的天地间奔跑,和同伴一起搭草房,捉迷藏,用贝壳玩抛接,用积攒的卡片、糖纸、玻璃球去和小朋友们交流“收藏”的乐趣。孩子们在享受丰富物质滋润的同时,却少了许多童年游戏的乐趣。孩子们言语之间没有了童年的纯真,成为了模式化游戏的误导。所以,我们要视游戏为一种幼儿存在的模式,把游戏视为教育幼儿的一中方法,让幼儿在游戏当中得到起发,这才是真正的幼儿游戏精神。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指使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成为游戏或具有游戏特征的过程。游戏化幼儿园课程关注课程的游戏性(指活动的客观特征),体现幼儿的游戏精神。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实践中,联系一些先进幼教理论,结合笔者对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粗浅认识,现就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可能性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新解读幼儿游戏,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成为可能
  游戏对孩子的诱惑力是巨大的。面对孩子,只要你告诉孩子说,我们来玩个游戏吧!孩子马上高声应和,两眼发光,可见,游戏对孩子有着很深的吸引力。游戏中的孩子沉浸其中,百玩不厌。在游戏中,孩子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情绪体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游戏性体验,这是其他活动无法比拟的。
  游戏是一种自愿、自主、自由、快乐的活动,与工作、学习有本质的区别。从理论上来说,工作和学习都是受外在力量驱使的。工作是为了产出可以消费的产品,为了获取金钱、名誉或地位,学习是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是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而游戏是受内在动机驱动的,它可以仅仅为了获得快乐。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工作和学习也可以是一种游戏。如捕鱼、种植等工作,参加者如果带着游戏的心态,就变成了一种娱乐活动,也就是游戏了。
  幼儿园的孩子,所有的活动可以说都不带有功利性,都可以是快乐的,也就是说,在幼儿园,不管是生活活动,还是学习活动,是课内还是课外,是老师组织还是自发产生的,所有的活动都可以成为孩子所喜欢的游戏活动。游戏还是最具综合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培养幼儿综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成为可能。
  二、注重幼儿园游戏的开展,使教学游戏化
  按照传统游戏分类,幼儿园游戏分为两大类,即教学游戏和创造性游戏。
  1.首先,我们来看看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游戏。教学游戏有很多种类型,常见的有音乐游戏、体育游戏、语言游戏、科学游戏等。一般来说,教学活动游戏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可反复进行。另一种是游戏只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出现,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在绘画活动中,我常和孩子们玩“猜猜这是什么”的游戏,慢慢地,逐步画出物体的局部,让孩子一次次猜想我要画的是什么东西,在越来越明朗的绘画过程中,把孩子的注意力一步步抓牢,学习兴趣便也被调动起来。当然,也可把某些游戏用于教学的结束环节,以巩固某些知识或技能。如认识完各种车,我便设计了“请你来乘车”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巩固对各种车辆的认识,快快乐乐找到自己要乘坐的车。另外,一些师幼互动的小游戏如“鳄鱼和猴子”、“手指谣”等,顺手拈来,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小插曲。活动中,教师应灵活利用这些各领域教学编制的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游戏化程度。
  2.就是创造性游戏。在幼儿园,创造性游戏俗称三大块游戏,即表演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在表演游戏中,幼儿会用自己独特的喜爱方式,表达自己对游戏中角色、情节,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活动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变成新的游戏。这类游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具有模仿性质的角色表演,比如幼儿学习《三只小猪》后,在游戏时常常模仿故事情节,对话,创设故事情境进行表演;另一种是情节性较强、内容丰富、角色较多的主题游戏,比如文学作品《月亮姑娘做衣裳》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围绕什么东西也在变,幼儿生成了一系列的主题游戏活动。另外,在社会认知活动中,幼儿常常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参观生活的环境,了解社区周围的设备、设施,如参观幼儿园、到菜市场买菜、去医院看病、到银行存取人民币、上超市购物等,有了这些活动经历、生活经验,孩子们会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对环境和角色的理解,在建构游戏及角色游戏中表现出来。
  创造性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影响是其他游戏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幼儿园每日的活动中必须有专门的创造性游戏时间。但由于创造性游戏的目的不像其他的游戏的目的来得直接有效,所以常常会被教师设计的语言、音乐、体育等游戏或被为学习活动而延伸的区域活动所代替。在课程设置中,教师应保证创造性游戏的游戏时间、空间,提供材料和帮助,引导幼儿积极开展创造性游戏活动。
  三、利用游戏因素,注重幼儿的游戏性体验,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
  幼儿园的非游戏活动是对幼儿园除游戏以外的全部教育活动的总称。要求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就必须使得幼儿园非游戏活动游戏化。
  1.以游戏性语言组织活动,激发幼儿游戏性体验。孩子的天性是爱游戏的。使用游戏性语言来组织活动,能很好地调动孩子活动欲望。有了这种游戏的情绪体验,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并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在进餐时,我常和孩子们玩一些进餐游戏:饼干咬一口,“我吃出了一个月亮!”“快看,小山!”……馒头一块块掰开,“这是鸡腿哦,谁吃?”“来一口冰淇淋,味道好极了!”……不一会儿,一个馒头变成了孩子们心中的一道道美食吞进肚子里。又如,在活动之前,请出某种小动物,让它与小朋友一起参加活动,活动中又让这位小客人和小朋友说说话,鼓励和表扬幼儿,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或玩个小游戏什么的,调节一下活动的气氛,活动后用小动物的身份来评说活动情况,相信孩子们会更喜欢这样的活动组织方式。   2.用假想的方式组织活动,增强活动趣味性,提高集体活动的教育效果。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思维非常活跃。他可以把一个圆圈想象成太阳,水果,面包,呼啦圈……,同样,他可以把一条线当成小河,大海,草地,大房子……,并自得其乐,玩得不亦乐乎。在组织活动时,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作不同的假想。可以对角色的假想,也可以对活动情节的假想,更可以对情境进行假想。在这类活动中,老师较多的利用了表演游戏的因素来引导幼儿开展活动。在一次认识图形活动中,老师以假想活动情境引入:兔妈妈家门前的路被雨水冲毁了,请小朋友帮兔妈妈铺路。老师提供的材料就是各种图形卡。在铺路的过程中,孩子享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喜悦,又有了游戏的快乐体验,还认识了各种图形,大大提高了集体教学活动效果。
  3.让幼儿自己设计,制作游戏所需材料、道具,为游戏做准备。游戏中,孩子往往需要各种各样的玩具、道具作为游戏过程中的辅助材料。现成的材料固然为孩子所喜欢,而自制的玩具却魅力独具。在一次民间游艺主题活动中,我们让幼儿用洗衣粉塑料桶加工成大鼓,用蛋糕盒子、桶盖、硬纸板等材料制作凉伞,再提供纸箱、水管、球、红布条、竹竿等自制舞龙道具,一场别开生面的大鼓凉伞舞龙舞狮活动在我园轰轰烈烈地开展着,全园的孩子都想动动这些特制的大鼓凉伞,参加长长的舞龙队,游戏活动气氛空前活跃。教师要引导孩子利用各种材料,可以是利用废旧物动手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和游戏道具,还可以用这些幼儿自制的玩具材料进行游戏。这样,使得幼儿园课程中诸如手工制作,劳动等非游戏活动赋予了游戏的特性,为幼儿所喜欢。
  4.以比赛的形式组织学习操作活动,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常常喜欢用比赛的形式来开展一些诸如体育、生活方面的活动,这也是促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一种手段。比如,练习穿衣、穿鞋、叠被、整理抽屉之类的比赛活动,还有以练习走、跑、跳、钻、爬等基本动作为目的的竞赛,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活动具有游戏性,大大激发了孩子的活动积极性。
  关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权利;关注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强调儿童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关注游戏活动的过程,将目标隐含在过程之中。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不是要求幼儿园课程都要以游戏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是强调游戏精神在课程中的体现。让游戏精神去设计幼儿园课程,用游戏精神渗透于课程之中,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设计思想,更是重要的组织策略。总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一个动态的课程建构过程,我们将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寻求有效的整合策略,使得课程和游戏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孩子的活动具有游戏性体验,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参考文献:
  [1]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2]黄进.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164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