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大为

  摘 要:新媒体被大学生广泛运用的同时,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问题逐渐显现,如何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使大学体育教育迎来新的突破变得愈发重要。文章从正反两方面着手,客观分析了新媒体对大学体育教育可能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提出大学体育教育要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创新教育理念和手段,构建大学体育教育的新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体育教育;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45-03
  新媒体是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1]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迅速扩张,“手机控”、“拇指族”、“微信控”等新鲜名词的出现更是体现了新媒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有力渗透。同样,新媒体也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途经。[2]本文以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提升大学公共体育教育活动成效的方法和路径,从而推动大学体育教育模式改革,完善教育方法,提升教育质量,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大学体育教育的问题分析
  1.体育教学内容浅显固定,运动技能提升效果不佳
  通过对山西省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调查发现,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武术、健美操、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项目是各高校开展普及程度较高的体育课程。在校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每学期或每学年结束后还可以选择换项。这种设置体现了兴趣教育、快乐体育的宗旨。
  调查发现,68%的学生都会选择参与过、感兴趣或者从未接触过但新鲜感比较强的体育项目,仅有10.3%的学生会为了提高某种运动技能选择项目。调查对象普遍表示:大学体育课程设置时间短,班级人数多,内容无法深入等问题是他们不以技能学习为主要出发点的原因。在对大学体育教师的访谈中也了解到,由于要考虑学生整体差异,授课内容多以入门、基础内容为主,加之学生重复选修一门体育课的现象较少,深入教学很难开展,可见大学体育教育面临着深度与广度兼顾不足的问题。
  2.体育教学手段传统单一,自主学习空间不足
  受限于体育技能形成的特殊规律,大多数普通专业大学生很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或创新,因此,体育教师引领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成为传统体育教学的固定套路。尽管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逐渐熟练相关技术动作,但要想最终形成正确、合理的体育技能,始终离不开体育教师的指导。总的来说,大学生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对体育教师的依赖程度较高,由此导致教学手段单一化。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
  1.新媒体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积极影响
  (1)新媒体的广博性丰富了大学生的体育视野
  在体育信息获取方式的调查中,网络媒体、手机等移动客户端的应对比例较高,分别为68.2%和43.9%。而体育课堂由于课程时数的限制以及教学内容的相对固定,很难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应答人数仅有36.5%。传统的体育报纸、杂志则渐渐退出了主流信息渠道。可见,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主要手段。
  在新媒体的广泛覆盖下,大学生无疑会接触到许多“高、新、奇”的体育运动项目,如跑酷、轮滑、登山等,从而丰富了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范畴,为拓展其运动方式创造条件。
  (2)新媒体的便捷性拓展了大学生的学习空间
  网络资源包罗万象,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学生可以随时获取到自己感兴趣的各种信息。对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新媒体带来的显著优点是,学生可以摆脱对体育教师和课堂的过度依赖,利用互联网资源来查阅各种相关教学视频,以达到反复学习、完善技能的目的。在针对有过网络学习经历的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时发现,学生普遍表示运用网络平台的学习效果要好于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因为他们可以随时调取,反复观摩,且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可见,新媒体的运用可以摆脱体育课堂形式、时间和地域特别是教学资源的限制,在充分拓展学习空间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学习效率。
  (3)新媒体的互动性满足了大学生的不同诉求
  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提到,传统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以普及性、入门性、多样性的知识教学为主,这样的设置虽提高了不同学生的参与度,但深度不足,对于已经具备一定体育技能基础的学生而言,大学体育课程的规定内容很难满足其求知欲。而新媒体提供了大量的公众互动交流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共享资源、专业网站等服务器来搜索下载学习资料,或者通过论坛求助等方式寻找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弥补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针对性不足等问题。
  2.新媒体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消极影响
  (1)新媒体淡化了体育课堂的真实性
  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手把手传授的真实过程。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行为感受、学习效果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并进行指导;学生则可以通过近距离、全方位的观察、模仿和比较来形成直观感受,这种体验具有真实、直接的特点。相反,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体育技能学习,却不能给学习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手机、电视、电脑等新媒体的展示工具成为“教”与“学”之间的必然屏障,教学过程中的直观互动无法开展,从而给学习者造成虚拟、间接的学习感受,这也恰恰体现了新媒体的虚拟性。
  (2)新媒体弱化了体育技能形成的规律性
  在体育技能学习过程中,有着必然遵循的规律,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想掌握科学、合理、有效的体育技能,就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在传统体育教学课堂上,体育教师会严格按照技能形成规律,分阶段、分步骤的实施教学活动,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运动技能。一旦这个过程缺少了教师的指导,学生自己很难准确把握和控制学习的结果。加之新媒体资源相当庞杂,相关管理制度并不健全,网络和数字媒体中充斥了大量的非官方、非权威甚至是有悖科学原理的教学资源。[3]当大学生在无法有效辨识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且一味追求“高、新、奇”的技术动作时,便很容易打破原有的客观规律,形成错误的运动技能或习惯,从而影响整体水平的提高,甚至是身体健康。因此,新媒体传播的不可控性是实施自主学习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构想
  1.大学体育教育的理念创新
  (1)辩证的看待“教”与“学”
  体育教师是传统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主导者,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教什么、学什么”已经不单单由体育教师一个人所决定。大学生通过新媒体获得更多信息的同时,对体育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说,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教育“教”的方向,而体育教师“教”的行为应符合大学生的诉求,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学”,这也恰恰印证了“人本教育”[4]的宗旨。
  (2)打破“一成不变”,促进“与时俱进”的习惯养成
  从体育课程来看,以山西省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为例,近十年间的变化不大,仅仅是将健美操、跆拳道等普及程度较高的项目纳入了教学计划。以教学手段来看,教师的示范讲解到学生的模仿练习已经成为固定套路。而新媒体的出现使得大学生接触到了很多新奇的体育运动,看到了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方法,进而对大学体育教育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大学体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体育教育动态,不断更新教育方法和实施手段,有效提升大学体育教育质量。
  2.大学体育教育的手段创新
  (1)加强大学体育教师培训,提升其新媒体素养
  大学体育教育管理者应与时俱进,完成从意识层面到操作层面的整体转变,充分应对新媒体对高校教育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大学体育教师要对新媒体形成客观准确的认知,了解其内涵与外延,能够发现与教育实施手段相关的特性,为拓展大学体育教育的新阵地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高校应开展相关的技能培训,帮助大学体育教师提高个人应用新媒体的能力,如进行网络信息发布、搜集与微视频制作比赛等,通过日常考核来确保此项工作长期有效的开展。
  (2)将新媒体融入大学体育教育,利用各种新媒体工具开展教学工作
  首先,利用网络媒体创新互动方式。利用互联网建立专门的体育教学信息反馈平台,如在校园网的体育专栏发布大学体育教学的纲要、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标准以及体质健康标准等信息,同时设置相应的互动版块,主动收集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诉求和问题,进而为调整体育教育活动提供依据。目前,山西省高校已普遍开通网上选修体育课的业务,但均是借助学校教务处的平台来完成,在学生选修过程中存在的“选不上、不想选”等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形成开放性的交流互动平台将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
  第二,利用移动客户端媒体创新学习方式。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新媒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QQ、微信等移动客户端软件的应用,更是将新媒体阵地延伸到大学生人人必备的手机领域。以微信为例,聊天对话、游戏娱乐、信息发布几乎无所不能,特别是将语音、图片、视频制作成微视频的功能更是将虚拟互动推向了又一高峰。微信的视频保存、传送,以及公众账号的信息发布与互动都为线上的体育教学提供了可能。体育教师可以将前期录制或筛选的视频教学资料上传至公众平台,要求大学生在线下的课余时间进行预习或复习,将传统的体育课堂概念加以延伸。同时,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微信软件制作学生学习视频,就体育练习中的优缺点加以点评,从而提升教学指导的时效性。
  (3)加强新媒体建设与管理,发挥其正向引导作用
  一要加强新媒体的硬件建设,成立新媒体工作室,配备信息发布的电脑和信息宣传栏等。二要注重对新媒体工作的监督与管理,新媒体作为开放性的互动平台,信息来自多个渠道,且种类庞杂,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维护和管理,反而会制约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投入与监管应该并重,合理规避它的消极因素,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大学体育教育中的正向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新媒体研究,2008(5):121-125.
  [2]高爱芳,高卫松.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调查分析及德育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132-134.
  [3]匡文波.论新媒体传播中的“蝴蝶效应”及其对策[J].网络传播研究,2009(8):72-75.
  [4]王希尧.人本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J].教育科学研究,2001(11):5-8.
  [5]谢冬兴.新媒体文化下高校体育演进的理性观察[J].湖北体育科技,2014(1):74-77.
  [6]王慧琳,闫伟.学校体育与大众传媒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4(5):29-32. (编辑:鲁利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188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