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文睿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课堂上重要的学习形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出发,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目的,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组合作学习;知识能力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课堂的重要组织形式。然而,由于教师观念的滞后及操作层面上对学生缺乏有效的指导,都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找到合作学习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策略,对合作学习更好地实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讲求“形式”而不重“实质”。在让学生合作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只是围坐在一起,并没有按老师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在埋头写作业,有的则沉默不语,还有的三两人头碰头在聊天,这种情况完全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关键要看面对某一问题,小组成员是否通过自由发表见解、思考辩论、综合分析来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关注深层次的问题。
  2.小组成员的有效参与不均衡,个别人几乎控制整个小组的发言权
  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中,由于组员的学习基础与能力不同,时常看到“好生讲,差生听”的局面,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代表小组汇报的次数多,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作用,而内向的或反应较慢的学生则无所事事,不能积极参与、体会不到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成就感,渐渐地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兴趣。
  3.小组合作讨论的时间不足,教师为赶教学进度,草草收场
  在一些课堂上,往往是学生才开始合作几分钟,刚进入状态,或是只有个别小组先完成了,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让各小组汇报成果,把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在一次听课中,看到一位老师在上“大气压强”一节课时,讲到活塞式抽水机工作原理,让学生参照课本图示,分组讨论活塞式抽水机利用大气压向上抽水的工作过程,学生刚开始讨论,老师就开始问:“讨论好了没有。”结果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了”。但事实上,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表述根本就不清楚。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了对学生合作讨论、表述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合作学习的价值就无法体现。
  4.课堂上不依据问题需要,随意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不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碰见问题就合作学习,根本不考虑问题的价值。重点、难点需要讨论,很简单的问题也要讨论,好像只有小组讨论了才算是体现了新课改精神。实际上,课本中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学生意见基本一致,根本没必要浪费课堂时间进行合作学习。而对于太难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浪费了时间,也不得其解,徒劳无功。在教学中,如果不假思索,每课都是小组讨论,该合作的合作,不该合作的也合作,就会走入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
  二、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策略
  1.教师必须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大力弘扬以人为本,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基础的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是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合于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全面发展转变,要让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才能为搞好小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2.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是预习习惯。预习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的重要一环,在导学单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先学,教师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知识老师不再花费课堂时间,学生不理解的,教师点拨答疑,疑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不仅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时间,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二是勤于思考的习惯。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必须对问题有一定程度的思考后方能有自己的见解,此时合作学习才更有意义。三是学会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会围绕中心话题发言,语言要清晰,见解要有理有据,对别人提出的质疑,要耐心解释。
  3.科学进行小组建设,为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分组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前提,集体活动应分组分工合作完成。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需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一是小组成员人数以4~6人为宜。人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体才能的充分展示,人太少互动不足;二是可以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依照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组都有各个层次的学生,为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4.力求小组内人人有事做,确保组内成员的参与度和参与率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获得课堂的发言权,为了使组内集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避免少数优等生主宰整个小组的情况发生,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如“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并且成员的角色分工应该是动态的,采取轮流担任的方法。每小组确定好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职位。这样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从而避免了完成任务只是少数学生的个人表现的现象,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更好地加强了团结合作精神。当然为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要特别关爱学困生,提前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应让学困生先来回答较为简单的问题,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中等学生再做补充,优生可以回答难度较大的题目或者总结结论。
  5.精心设计问题,使合作、讨论充分发挥其预期的作用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预设的问题要能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要能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如果课堂生成了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则更生动、更有意义。所以,合作学习的问题不论预设还是生成一定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思辨性,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才更有价值。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能力提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而成为课堂的重要组织形式。本文的探讨也许只是“冰山一角”,教师要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以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张晓婧.小学高年级课堂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6).
  编辑 薛直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231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