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形势下的应用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柳奇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社会越来越需要既有技术、又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专业人才。为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本文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特点,从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训条件、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探索,以培养出更切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更好地服务当地社会经济。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 模式化教学; 课程体系;实训条件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4-0030-02
  作者简介:周柳奇(1975-),男,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技术应用与智能控制。(广东 中山/528436)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进入到了一个调结构、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企业对产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势必要求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作为高职院校从事应用电子专业教学的教师,如何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发展要求,培养什么样的应用电子专业人才是亟待研究改革及解决的问题。通过企业调研,对有关企业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以期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对应用电子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训条件、考核方式等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培养目标定位
  掌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理论、基本技能基础,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电子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电子技术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知识;在电子信息制造业从事智能电子产品方面的设计、生产、检测、维修、管理和销售等工作;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设计能力,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能技术型人才。
  二、教学模式定位
  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来实现上述目标。
  (1) 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与企业合作创建“工程创新实训中心”,引入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将兴趣班、创新中心、实践基地三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实际学习环境中感受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结合企业中的“6S”管理标准,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了解或掌握电子技术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理论,培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2)实行教学做“六个对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积极实行“六个对接”理实一体化模式,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对接,教师角色与师傅角色的对接,思想素质教育与职业文化素养的对接,教学内容与生产项目的对接,能力考核与企业评价的对接,实训环境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学校从企业聘请能工巧匠对学生进行现代智能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的现场指导,了解现代智能电子产品中应用到的新技术,为学生创造真实实训的机会。从而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增强自律能力、服务意识、工作责任感,养成守时、快节奏、严谨和敬业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实现校企无缝对接联动培养“零适应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以科研项目带动教学的模式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合作开展电子产品及电子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推广,以实际产品作为项目,以该项目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参与项目,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的能力。
  三、课程体系构建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分支比较多,不同的学校定位,必需结合服务相关行业与地方经济,应专业复合方向为突破口,以模块化进行课程体系整合。
  根据以上思路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
  专业基础课模块:涵养电子元器件、电路、测量仪器和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的知识,如:电路分析、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电子设计技术、计算机编程技术、测量技术、数据采集技术等,通过这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同时该基础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在这个阶段的课程实施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为6:4,做到理论够用,而实践课程以实验认证性为主,辅以简单模块的实训课程,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循序见进,为后续的专业模块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专业模块:该模块突出实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紧跟智能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新动向,以项目为载体,项目中要体现现有的电子技术最先进的课程,如智能卡技术、SOPC编程技术、ARM嵌入技术、DSP应用技术、网络技术等等,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将项目的引入、过程和考核要紧密结合,做到理实一体化,达到教学做三合一。
  专业方向:体现专业的前沿性,先进性等特点,以公开课、专题报告的形式作为专业方向课程的载体,介绍电子技术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知识。通过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
  四、实践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将校外实训条件向校内转移,通过校企合作形式,共同创建“工程创新实训中心”方式实现。实践课程分为基本技能训红练、职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三个层次。职业技能和综合技能要紧跟企业生产实际的发展和变化,根据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及时微调教学内容,以确保课程体系的职业性、时代性和实时性。
  (1)以任务为中心将实践环节分三个阶段完成:一年级下企业进行职业素养锻炼,二年级进行技能提高(综合实训),三年级进行毕业实习。整个实践环节中,强化毕业实习环节,学生带着毕业设计课题到校外实训基地,且专业对口企业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毕业实习,完成毕业设计。学校按1:15的师生比安排指导教师,并邀请实习单位现场专家参与毕业实习指导。毕业实习结果以学生作品为主,辅以实习报告,并将实习单位意见作为重要考核依据。   (2)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学、做” 合一的原则,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建立课程教材网络资源库,逐年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主干课程的教案、课件、习题、实验实习指导、授课录像、在线测试等资料上网,实现资源共享,方便学生在网络中自主学习。
  (3)以技能为中心,建设专业对口的、工学结合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实践教学由过去的模拟教学转变为在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下的教学。同时鼓励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以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以提高其科研能力;并且广泛吸纳优秀职教人才,不断提高师资水平,以保证师资队伍能完全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在技能训练实践性教学环节当中,要求组织学生实训过程中,严格遵守现代企业的“7S”管理要素,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五、考核评价办法
  考核办法对职业教育的质量监控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不同教学模块,提出一种动态考核办法,笔试与面试的比例随教学模块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在进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学习时,考核笔试为主,面试为辅,总成绩由平时成绩、笔试成绩和面试成绩组成。专业模块则以面试为主,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笔试;专业方向课以提交论文的形式考核,面试主要是实践操作考试;平时成绩由过程评价成绩(20%)+教师与学生互评成绩(10%)+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考核成绩(20%)组成,做到过程和结果同时重要,克服了学生重结果,不重过程,重理论不重实践的现象。在整个考核过程中,要以教考分离的原则,做到运动员与教练员的身份分离,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提高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质量。
  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复合化方向整合课程体系,选择合理的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合理的考核办法,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更多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家梅.关于高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22(2).
  [2]李佐军.高职教育学分制下的课程设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1).
  [3]高源.辽宁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8.
  [4]吴明德.高职教育课程及课程设置初探[J].科学教育家,2008(12).
  [5]高林,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高见芳.关于高职电子专业能力的培养探讨[J].在线教育论坛,2010.
  责任编辑 朱守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2848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