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书山有路“疑”为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华飞 张琼

  摘 要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它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是任何创造的最初的起因。学生的头脑里有疑问产生,就会促使他去探究、去思考,努力去解决问题,学习就会变得非常主动。因此,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注重对学生质疑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质疑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059-01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治学的关键,它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问答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应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从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想问”
  要想让学生质疑,必须使学生的思维跟着问题的情境发展,处于“悱”的状态,陷在思维的困境中,迫切地想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使认识过程变得积极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有的学生问:作为一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大将军为什么亲自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呢?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有学生问:周瑜以区区三万兵力打败了曹操号称八十万的兵力,他是用什么办法打败曹操的?
  教师创设情境,提供很好的质疑机会,使学生有疑而问。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再去读书,事情的前因后果就一目了然了,课文的重点也就此突破了。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善问”
  (一)预习质疑。布置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试着提出疑难问题,让他们在课前讨论交流,去易存难,然后来课堂上一起解决问题。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学生质疑:为什么诸葛亮敢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为什么诸葛亮要在第三天四更的时候才去取箭?讲解课文的时候让学生边读、边思、边议,从而看出诸葛亮知人心、懂天文、晓地理,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杰出的军事家。
  (二)扣题质疑。俗话说:“题好文一半。”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有许多文题能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时,学生可能会提出“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他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呀”等问题。有了这几个问题,学生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就会很感兴趣,赶紧从课文中找答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极性。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
  (三)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文中有一句话写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有学生问:为什么说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景色奇异表现在哪里?物产丰富表现在哪里?这个问题贯穿了文章的线索,起到了“画龙点睛”之作用,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
  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教学中只求课堂纪律好是不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的。教师要努力改变自己自以为是、严肃的教学风格,以微笑面向学生,以幽默引导学生,怀着亲切友爱之心走进学生生活,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才有自信去质疑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对于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要表示鼓励,即使是很幼稚的问题,也不要表露出轻视的态度,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挫伤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坚持正面引导、表扬为主的原则。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学习气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师生关系也更加和谐。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质疑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的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接纳者”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 刘 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5132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