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现状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丹丹

  摘    要: 随着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人才供应关系发展转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断凸显,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增速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发展从重增速转变到重质量和效率,新增工作岗位减少,就业难度加大,宏观的就业压力却不断增加,在经济新常态趋势下研究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力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现状    新常态    对策
  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2003至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年增长率高达44.27%,2011年至2015年间虽增速放缓,但大学毕业生人数逐步突破了700万,2015年更是达到了745万,人才供应关系中供过于求矛盾凸出。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当前国家经济发展进入中速发展阶段,各产业持续进行中西部的梯度转移,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快速发展进入集约效率发展态势。这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稳定发展趋势。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动力的同时,导致就业结构矛盾突出,就业岗位相对减少;政府公共服务工作滞后,失业风险加大等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加重。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大学生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和“路径依赖”,才能在自身、学校、政府和各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破解这个难题。
  1.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1就业结构矛盾突出。
  除供给大于需求外,结构性矛盾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1]。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区域选择不平衡现象凸显。绝大多数大学生就业更喜欢去东部沿海经济完善的地区和大中型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地区,而西部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配套资源相对薄弱,对大学毕业生没有太强的吸引力,随着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向中西部的倾斜,中西部的人力资源需求较大,东部发达地区相对饱和。二是就业方向选择的不平衡。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之后选择进入传统的“好岗位”,如公务员行列、国企或者大型企业。麦可思发布的《2015届大学毕业生求职期待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有近四成的大学毕业生期待毕业后能进入国企,只有15%的本科生和不到7%的硕士研究生将民营和个体类企业作为希望签约的企业类型。
  1.2政府公共服务工作滞后,大学生就业缺乏有力支撑。
  公共服务是现阶段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工作重点。就业信息的及时有效获取可以有效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增加就业数量。当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获取途径大幅拓宽,但是大学生、企业和高校之间的网络就业平台仍存在信息流通的诸多障碍,如:对就业信息的搜集力度不够;就业信息不对称、机会不均等现象普遍;就业网络的信息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等等。
  政府在对用人单位和就业中介机构的监管工作上滞后。当前,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现象普遍,各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对应聘人员的学历要求偏高,造成大学生就业层次性不均衡。一些招聘企业的就业歧视现象还广泛存在。我国大多数就业中介机构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在行为规范和信息建设等方面还有诸多不足,有一些不法中介,甚至利用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敛财,损害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对这些中介机构的惩治上缺乏长效健全的机制。
  1.3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教育是立国之本。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高等院校的软硬件设施都了很大提高,但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伴随高校的扩招越来越棘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信息化、全球化时代,新常态的经济发展节奏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更大挑战,大学毕业生必须顺应经济的新常态才能更好就业。但当前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需要之间存在脱节,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等没能及时跟随时代需要进行更新,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我国中东部发达地区,一方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高中低熟练技工、管理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是综合能力薄弱、与社会契合度不高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要想得到解决,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1.4大学生自身不能准确定位,导致就业困难。
  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就业总量会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而保持平稳,但每年的劳动力供给仍处于高位,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难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在此背景下,正确择业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尤为重要,但许多大学生对自身估计过高、盲目自信,追求职业的标准仍然是体制内、高薪安稳等,导致小单位、基层岗位不愿意去,放不下身段,就业困难。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即将毕业之际才开始考虑就业问题,面对就业前景茫然不知,寄希望于家庭的人际关系,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严重。一部分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盲从心理”,对未来就业前景只有模糊概念或者没有目标,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
  2.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对策
  2.1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灵活就业新观念。
  灵活就业指的是以个体创业、工作时间弹性化和经营方向广等特征进行就业的一种择业方式,它不同于传统的就业方式[2]。当前,随着网络金融的发展,小微经济和服务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也为自主创业提供了更好的技术环境和市场机会。大学毕业生相对文化素养较高,对网络比较熟悉,学习能力较强,更应该充分利用当前市场的契机,不再局限于某些传统的经济组织如外企、国企和事业单位等“香饽饽”,积极进行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灵活就业还可以为大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持。从当前的学科设置和社会需求来看,很多专业设置和社会工作岗位之间存在差距,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参加工作后所需的工作技能之间匹配率不高。因此,找到一个自身愿意长久从事的工作岗位还需要磨合期。在此之前,大学生可以通过从事一些“网络兼职”、“网上开店”等这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就业方式提高自身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今后更好地就业提供平台支撑。   2.2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职业规划。
  大学生不应该只是学习理论知识,也应该加强自身实践历练。经过社会实践可以很明了地看到自己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更好地锻炼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加阅历,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早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另外,在校期间就应该制订职业规划,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前提下,选择更加适应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尤为重要。人生自我价值奋斗的阶段贯通你的发展之路,有一个好的职业规划前,要首先认识自己,更准确地定位自己,确定职业生涯的方向。职业生涯规划很好地帮助大学生找到方向后坚定不移地奋斗成长,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必不可少。
  2.3高校应注重办学特色,改革教学过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一个人获得及持续完成工作的综合能力[3],主要体现在专业技能、学习与思维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信息沟通技能、职业道德、抗压性与稳定度等方面。就业能力的这些方面彼此紧密相关,一个理想的员工应在就业能力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均衡充分发展。目前,高校办学同质化现象严重,普遍追求“大而全”,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某一些高校急功近利,跟风兴办一些所谓“热门专业”,在办学理念、特色和定位方面缺乏个性,导致不少毕业生工作后发现学校所教授的课程和实际所需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确立办学目标,结合本校发展路径、产业变化和市场环境找准办学特色,在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过程中体现专业精、交际广、知识新、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等特点,尽量缩小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场需求之间的落差。
  2.4加强校企合作,着重培养高水平技术应用型人才。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发生了重大调整,低成本优势将在今后5到10年间大幅下降或丧失,企业创新能力成了我国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获取途径。人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最宝贵的资源。为应对新形势,企业应从岗位需求角度出发,根据自身需求,加大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力度和深度,着重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很多高校都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校企合作订单班、企业冠名等形式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随之出现了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3]。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应以学生为本,面向企业和未来经济发展需要,积极修订和调整教学方案,和企业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基地,相关教师应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和学习,提高素养,主动探索校企合作的发展途径。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应将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生产实践中去检验和升华,通过深入企业学习,把握企业用人需求,提高沟通协作能力、业务技术能力、抗压性和稳定度等,尽量缩短自身素养和企业用人标准之间的差距,成为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企业应主动探索校企合作的发展途径,帮助学校制定明晰的项目培训标准和要求,给教师提供实地调研和学习机会,并给学生提供企业的一些实际工作项目,让学生通过在某一个具体真实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了解此岗位对应聘人员的技能和素养要求。
  2.5政府应制定并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
  当前,国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上已经制定了很多对策,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到了很大帮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建立的就业服务体系还不太完善;过于依赖高校自身和社会上的就业中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就业政策的执行效率比较低,等等。另外,虽然近些年来,政府一直号召大学生走进基层,支援中西部开发,走进中小企业历练自己,但是在具体措施中还存在问题,如缺少监管,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等。因此,政府在推行鼓励性政策的同时应广泛宣传、严格监管。另外,为了降低大学生择业成本,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政府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完善就业网络平台建设。
  近年来,政府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不断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并且进行了简化程序、融资支持、就业指导等各个方面的支持,但在当今大学生中,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很多,真正做的大学生还是不多,政府今后的主要任务仍然要以引导和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为主,设立创业辅导中心帮助大学生,其中对于对大学生进行培训工作的团队进行严格审批和选拔,为大学生提供资金、人员、知识上的相关支持。
  参考文献:
  [1]李玉萍.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4,7:55-57.
  [2]高文兵.灵活就业:市场新常态下大学生创业新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18-19.
  [3]兰晓斌,高丽娜,等.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6:1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6115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