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师生话语权研究回顾与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杨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外在的、物的相互作用,要由一个人把思想、知识、经验传授给另一个人是不可能的。”[1]所以教育场域内的师生话语权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实现的最基本途径。随着世界范围内教育水平的提高,作为衡量当今教育世界主流话题、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师生话语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专业意识的觉醒和主体地位的确定,也影响师生关系及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以往师生话语权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便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一、师生话语权实然状态的研究
  目前对教师话语权实然状态的分析越来越多,比较普遍的一种看法是,教师话语权是在“特定的话语情景――教育机构,特定的话语内容――课程进程,乃至特定的话语方式――教学方法”的制约下进行的,是处于失控状态的,并不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豪斯(Houser Cather,1990)明确指出,“长期以来,教师和研究者已经形成两种不同的形象,教师往往仅被看作是科学控制的一般对象,正是由于这种形象的差别,形成了高度层级化的教育体系,教师处于无权的底层地位只能被动地听从管理者、课程论专家、教材编辑者、大学教师的指导,自己的意见无足轻重,从而导致自身形象毫无专业意义。”[2]陈祝君等人在《教师话语权失落的表征及原因探究》中不仅认为教师的话语在文本面前显得循规蹈矩,更对学生缺乏力量,具体表现在:教师话语中个体意识的缺失,“IRE结构(提问、应答、反映)”中教师没有掌握真正的主动权,教师文本解读话语中原创性的贫乏以及教师课堂话语暴力的存在。[3]
  还有一种看法就是,教师话语权在缺失的同时也存在着滥用甚至存在霸权现象。刘君、黄永秀的文章《教师教学话语霸权的社会学分析》中就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唯一拥有话语权的,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师的独白,学生对教师则更多的是盲从,具体表现在:语言上的专制,知识上的权威,对学生的不信任及严格强调纪律。可以说,缺失的问题在于外因,滥用的问题在于内因。
  对学生话语权的研究,则相对比较一致,普遍认为学生在文本面前默默无闻,教师面前循规蹈矩,主体性得不到彰显,总之学生的话语权是严重缺失的。尹小敏在《学生话语权缺失的表征及原因的探析》中认为沉默的学生话语权,学生话语权的假性赋予,学生话语权的不公平性,学生服从课程权威及学生评价话语的缺失都是学生话语权缺失的表现。
  二、对师生话语权应然状态的研究
  在对师生话语权应然状态的研究中,研究者多数是基于“对话”理论视角来分析的。如郝焕香认为,“课堂教学要回归真实,就必须在师生话语之间架构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而“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原则,强调师生平等地位和知识的共建。”[4]后现代课程代表者多尔倡导一种对话与交流情景的建立,他认为“在这里存在着对话的基础,通过在一个关心性的和批判性的共同体中的对话,方法、程序和价值便从生活经验中发展起来―‘实然’就转变成应然。”[5]
  在基于“对话”理论更深一层的讨论中,研究者们看到的则是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师生关系的重建。学生个人话语权的建构最根本的是学生对自我在教育中作用的再认识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的地位和责任。“从教师独享话语权力回归到师生共同拥有话语权力,意味着需要教育中的在场者都能平等言说,意味着在教育话语世界里,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基于平等交往的相互“聆听与诉说”的对话和理解的关系。”[6]
  三、师生话语权运作方式的研究
  作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米希尔・福柯,可以说是第一位在提出话语权的同时对话语与权力做出系统分析的研究者。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曾细致而清楚地揭示出权力在教育各个环节中的运用和影响。而他的系谱学通过系统的研究与论证,显示了话语系统的约束能力,福柯在《关于语言的话语》中指出:“在任何社会里,话语一旦产生,立刻就受到若干程序的控制、筛选、组织和再分配。”[7]
  除福柯以外,国外的许多研究则是把教育世界的话语现象放置到更大的结构性社会背景中去讨论。米利班认为,教育机构和教师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一种“政治社会化”里,现实社会中动荡的不平等的权利关系控制着教育。“教育中涉及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不是技术性问题,它们在本质上是伦理性,政治性的问题。”[8]菲利普・维克斯勒在对《教育社会学:超越平等》的批判中,也呼吁对学校的社会学研究进行彻底的再定位,要求人们关注学校与其他文化机构对权力的参与,把社会和教育的研究看作政治行为。巴杜则提出“文化特权”的概念,认为它维护了现存的社会秩序和支配阶级的地位使现存的社会权力结构合法化。可以看出,教育机构是话语生产和栖息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话语权力产生和争夺的地方。
  国内的研究,除了在对话理论视角下分析建构课堂话语权外,多数研究者都是在福柯的相关理论下讨论师生话语权运作的。如欧阳林舟认为,师生话语权从理论层面上具有流动性,从课堂这一场域上来看,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并不是完全服从和被动的。刘云杉则从知识产生的角度论述了话语权力的运行。[9]
  四、结论
  话语权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涉及了多个研究领域,迄今为止,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从语言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等不同的研究领域对话语权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教育领域对话语权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师生话语权的分析整理,笔者发现虽然有关话语权的研究日益增多,其研究成果确实对我们从多角度探析师生话语权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同样可以看到,已有的研究仍有许多不足。首先,使用方法比较单一,尽管近几年有关话语权的研究在方法上有所改进,开始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但大部分研究仍以理论分析的方法为主,对复杂而不确定的课堂教学,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次,理论性仍有待提高,尽管对话语权的研究在语言学、哲学、政治学等不同的研究领域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从教育学角度对话语权的分析往往理论上偏窄。因此,对师生话语权,在教育场域中,作为一个个独立的师生个体,能够自主地对现实生活,实践活动进行真实、具体的表达,并能够理性或感性地反映自己的思想、态度、价值权力的研究仍需加强,以期加强教师对学生主体性存在和生命价值关注的同时,提升教师专业地位、学术水平及教育研究能力。
  注释:
  [1]朱佩荣,季雅琴.科学教学的本质(上)[J].外国教育资料,1993(5).
  [2]Papers: Reflections on Teachers, Schools and Cm- munity. News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89.
  [3]陈祝君,翟瑛.教师话语权失落的表征及原因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22).
  [4]郝焕香.第三维度下课堂话语权的应然状态[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20).
  [5]小威廉姆.E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39-240.
  [6]李介.论课堂中话语权平等问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2).
  [7]Machel Foucault.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 1972.
  [8]麦克尔・阿普尔著.意识形态与课程[M].黄忠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15.
  [9]刘云杉.教师话语权力探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6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