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语文预习案的开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夏二梅

  多年来,语文教育界一直强调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综观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依然费时低效。如何提高课堂有限时间内的教学效率?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将学生的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有机统一?笔者认为,开发语文预习案是一项有益的教学尝试。
  一、预习的重要性
  什么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显然,预习是学生主动性的学习行为。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改积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因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学生的预习活动来促进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课前如果没有准备,听课就会显得非常被动,课堂效率也不高。所以,语文教师在入学之初就应该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语文学习必须做好预习工作。这不仅是出于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考虑,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预习案的开发
  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准备阶段,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的语文预习未能受到师生的足够重视,往往流于形式,预习仅限于要求学生课外泛读课文,掌握字词。实际上,语文预习应该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感知,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更重要的是,预习是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路径选择。有效的预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科学的预习案为材料实施的。所谓预习案,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辅助和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自主学习的方案。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层面上,语文预习案的设计和研究比较匮乏,所以开发出科学的预习案势在必行。这需要一线语文教师群策群力,共同研发编制。为指导学生有效自学,语文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精心编制了一套合理的预习方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预习案一般是一课一案,语文教师在准备主讲整个单元教案的基础上,两人负责一个单元的初编工作。完成初编后,提前一周由本组教师集体讨论修改后方可使用。
  语文预习案侧重于学情的考虑,明确语文预习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预习质量提供保证,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针对性。语文预习案还注重调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语文的学习过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前延伸到课后,实现语文学习的课堂内外一体化。借助预习案,学生提前了解学习目标,预习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课堂45分钟就可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学习。同时,教师依据学生的预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修正教案,能更好地做到教学相长。
  三、预习案的结构
  预习的主要任务是初步感知新知识,找出疑难点,为随后的课堂学习做准备。语文预习案的开发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除常规预习内容外,还可以借鉴相关参考资料,将其中的学前准备部分整合到预习案中来。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预习案要分层设计。其基本结构如下:
  1. 学习目标与要求。学习目标明确,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内容,知道文本的重点,从而提高预习效果,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服务。
  2. 朗读文本,家长签字。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的预习活动需经家长签字认可,这也是语文预习案中的一个亮点,它能将学校与家庭的力量紧密联系起来,合力提高学生的预习质量。
  3. 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教材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既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
  4. 语言文字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积累新结识的语言文字,主要是字词的拼音、结构、部首、词义等,做到会认、会写、能理解、会运用。
  5. 文本探究阅读。文本探究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依据学情,语文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设置有梯度性、有思考性、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预习案为例,有的探究题重在把握文章内容,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中的预习题:本文为我们介绍了纪念碑的哪些方面情况?其中重点介绍了什么?有的侧重于体会文章中心,如《凡尔赛宫》中的预习题:为什么说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有的强调学习文章写法,如《于园》中的预习题: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于园的?请从文中找出标志性的词语。针对不同的文本,预习案的设计也有所不同和侧重。通过文本探究阅读,学生能大致了解作品内容,读出文本重点,并能发现作品的显著特色等。
  6. 我的收获与疑问。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预习案最后,往往留有一块空白,鼓励学生在自学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疑问,以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不断完善,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有些疑问也可以在课堂中共同探讨,教学相长。
  四、预习案的使用
  目前,语文预习案的使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提前几天发给学生,学生自主完成;二是当堂预习时使用,结合新课的学习,师生共同完成。
  通常的做法是,提前两天发放到学生手中,一次为一篇新课的预习案。学生借助预习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并尝试用已有的知识解答预习案中提出的问题。不会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际上,预习案在课堂教学中当堂使用也卓有实效。首先,根据学情,适当给学生一部分时间,完成基础知识的预习。接着,采用问答、探讨、辩论等方式进行能力的训练。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辩论,同时教师要适当进行点评总结,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
  语文预习案作为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还需要教师及时批改。这可以让学生更重视语文预习,也更加积极地去自主学习。预习案的批改灵活性强,可以整班批改,也可以重点题目批改,或者选部分学生批改,其目的是准确地发现预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学生对文本的个性思考。作为自主学习的成果,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的差异性,预习案的批改适宜打等第,淡化分数,即采用模糊化的成绩批阅。那刺眼的红叉叉、醒目的分数,不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更多的是一种挫伤。
  五、预习案的成效
  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预习案的目标要求、问题设计、效果评价等多个方面,让学生更加重视语文预习,并通过对预习案的使用,将“课内”延伸到“课前”和“课后”,拓展语文学习的路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在预习案里要求学生在预习文本后检索出系列信息,设置的探究题有:用一句话概括百草园的特点;概括出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评价;思考作者做出如此评价的原因;你喜欢寿镜吾老师吗?等等。这些问题使学生很快进入文本,展开有效思考。其中一位学生联系第一单元第三课魏巍的《我的老师》,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阅读体验,提出“为什么鲁迅在文中不写对寿老师的感激之情?一般写老师的文章不都是要表达感谢师恩吗?”看到这样的反馈问题,笔者在惊喜之余,也被学生的深层思考和个性阅读深深感动。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准备了数篇中外人物写老师的文章,其中也包括九年级收录的鲁迅名篇《藤野先生》。就“写老师”这一话题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这些讨论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体会到文中所蕴含的深层情感,更好地领悟了文章主旨。
  以往的语文课前预习注重知识的积累,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死板地记忆知识点,预习过程比较机械单一,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今,我们开发的预习案侧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从文本出发,多维视角思考问题。在语文预习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足,学习效率也明显提高,学生越来越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综上所述,语文预习案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诸多益处。一方面,对于学生已经领悟出来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无需赘言,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困惑、谬误或者不解之处,教师能有针对性地予以引导、纠正和阐释。换言之,有了预习案,教师的课堂讲解更有实效,真正成为学生所需,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学生角度来说,预习案最大的作用是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然,开发语文预习案,非一己之力,也非一时之功。在一定程度上,开发预习案不但加大了语文教师的工作量,也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成效也需要一个漫长的检验过程。作为预习案的实际使用者,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也能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预习案,所以倾听学生的心声也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让部分学生参与编制工作。语文预习案的优化需要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总结,在总结中不断完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63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