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力”:建设创新型学校的“撑杆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春萍

  常常激动于这样的学校风景:教师虽平凡,但其情感和心灵深处充盈着爱心、责任心和创新意识;学生虽单纯天真,但随时有争论,有顿悟与发现,有深入与延伸;课内课外是实验场、创造场、生命栖居室,一种适宜的温度氤氲于其间……这样的风景其实就是创新型学校的基本风貌。痴迷并浸泡在如此“风景”中的师生,其创新能力必定在一步步蓄积、提高、延伸。那么,如何建设创新型学校呢?其核心因素又是什么呢?
  一、魅力教师:创新型学校的灵魂
  朱永新说:“教育就是一种人类最高潜能的实现:为一个原本陌生的人,倾注我们的生命。”话说得好,但如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正能量”传递给“陌生人”,则需要教师有一颗卓越的心、有一张自信的笑脸,有一双坚定的眼睛,有一种创新的意识。教师要处理好“近”和“远”“实”和“虚”“细”和“略”等关系,以此提升自己,丰富自己,创新自己。
  1.“近”和“远”
  “近”,即既“零距离”接触学生,也侧面触摸学生的心灵,看清教学或学生成长中的生机、“岔路口”“转弯处”,看清“远方”的事物,看清那些险些忘却的东西;“远”,从教学相长的高度看待师生关系,将触角伸展到自己的生命价值中,完成精神和心灵上的成长,重构自己明晰透亮的教育哲学。也许,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和创造性,都隐含在这种师生关系的重建中。
  2.“实”和“虚”
  “实”的一面:读书、思考、行动。“虚”的一面:上网、旅游、公益活动。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多角度参与博客、参与志愿者活动、触摸社会、触摸人性,如此才有资格引导学生去创新,方能收获沉甸甸的“馥郁”。
  3.“细”和“略”
  “细”,即读书、教学前的规划、教育细节的把握要“细”,深入文本的核心地带,重新审视教学历程中的幽微细节,去发现其中细微的教育蕴涵。“略”,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粗略”一点,不能讲透讲完。教育,30%是启发,70%是等待,教育应该是留白的艺术。空白处包含着生机和生成,给学生以无限探究和创新的可能。
  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自身硬”,必须与古往今来、寰宇四海的先哲“通上电”。对于成长中的教师来说,真正的成长和创新,就是让他的根在阅读中扎得更深、更广,并保持强大的吸水和固水能力。
  二、活力学生:创新型学校的主体
  事实上,每一个学生原本是一个粗略的草稿。后来,那种与内里勃郁而出的活泛与张力才被激发出来。从“草稿”到“精品”,教育是作为一种唤醒和解放的力量参与了他们的光合作用,还是成为一种“逆环境”阻滞着他们咔嚓作响的生命拔节?教师的视角和坚守将决定其走向。
  与其说是教师的视角,不如说是站在什么样的视角去研究孩子们。这其中,“儿童视角”不可或缺。庞永力有一句话很有意思,较好地诠释了“儿童视角”的意义:“心好像一扇厚重的城堡之门,没有外面的锁,只有里面的门,别人在外面怎么使劲地踹,都不如里面自己轻轻一拨”。很多情况下,“轻轻一拨”的关键在于师生开放的心态,需要心灵的敞开、接纳、对话与沟通,需要学生的自主。所谓“自主”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应该有自己鲜明的价值追求和基于生命自由的信仰,比如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2)应该在传统文化习俗与孩子生命天性之间的“缓冲带”中历练、实践和创新,既能够体认这些传统,又能够有资格对这些传统加以审视与反思;(3)应该以民主的方式生成自己的游戏规则,比如自由交流意见及发言;(4)应该向教师质疑甚至发难,打破教师的“一言堂”或“一问堂”。
  三、助力评价:创新型学校的内驱力
  创新型学校的评价体系必须走出量化的“误区”。在注重评价的反馈、引领与激励等功能的前提下,从细节的改进入手,在评价中融入更多的真情。
  1.手写的奖状
  在印刷品泛滥的时代,一张用钢笔写就的奖状一定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体温”和关切,更能从中收获到感动和激励。而且,奖状上的内容也会因人而异,绝不是那种“某某某表现出色、特发此状,以资鼓励”的格式化字样。例如,清华附小的窦桂梅校长,曾经给学生写过这样的手写奖状:“那天,我们听到几位同学欢呼:‘哇,我们小组终于得了满分!’原来是你带领全组同学互相帮助呢!你还告诉老师,‘自己努力,大家也要一起努力!’为这样的清华少年自豪!”
  2.“有故事”的评语
  “百度评语”“概念评语”“简单美化的评语”等,是这些年学生评语改革的怪物,以致连学生也知道,尽管老师在评语里写满了“你真棒”,但并不等于老师真的认为他很棒。因此,要倡导“有故事”的评语,要求教师不说空话、假话。评语要有细节、有情节,并且“不刻意回避缺点”。当然,想写出这样“有故事”的评语,教师平时就要多观察孩子,多了解孩子。别吝啬你的发现和赞美。
  魅力教师、活力学生、助力评价,这三者也许还不是打造“创新型学校”的全部元素,但是应该可以成为建设创新型学校的“撑杆跳”。这其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最为关键的要素:所谓的“起跳者”和“仰冲者”将决定“撑杆跳”的高度和质量。比如:善待和珍视教学中的“节外生枝”,尊重生命个体的独特体验,追求多维度的教学对话,构建开放自由的教学机制。如此,在收获知识技能教育硕果的同时,也在创新教育的百花园中收获着沉甸甸的果实。
  参考文献:
  [1]白茹明.以文化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创新型校园[J].中国校外教育,2014(9).
  [2]范斯义.创新型学校内涵式发展四维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7125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