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课的教育目的及实施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陶小玲

  【关键词】 基础音乐教育;教育目的;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064―01
  在全面育人的素质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起着德育、智育、体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社会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唤,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音乐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以及教育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真正的音乐一定是最贴近生命本质的声音。音乐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完全在于对生命的那种真诚和执着,音乐就是这样与人和人生紧密联系着,以人的生存意识为中心,反映人的本质,展示人的心态,塑造其人格。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来探解音乐教育的真正含义,会给我们增添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课的教育目的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曾这样认为: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
  基础音乐教育要实现“育人”的目的,需要解决一个重要的观念问题:真正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美育的方式实现的,要注重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结合,音乐教育通过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需要逐步引导学生将我们的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及其他文化的音乐融会贯通,而且音乐教育教学体系也在日趋完善,不同音乐教学体系走向融合,音乐教育教学也就顺应潮流,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活动来加强音乐体验,开发学生音乐潜能,从而达到育人的真正目的。
  与此同时,要时时把握“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这个基本点,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这样在长期的、多次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人格发展。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对于中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特别是在农村、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加要注重冲破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束缚,把课堂教学中老师教、学生跟着唱的“唱歌课”转变成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实现美育教育的“动力课”。
  二、实施策略
  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对音乐课有兴趣,让他们在音乐课中感受到快乐。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堂上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教师因势利导地发挥音乐课本身就有的“愉悦”特性,课堂上出其不意地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创意,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2.培养学生的“音乐美感”。“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不论是唱歌、欣赏、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都应在培养学生听觉感受性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利用音乐欣赏课教学,并利用动作游戏来巩固学生的听辨能力。马克思曾说过:“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就充分说明音乐听觉能力需要早期培养。
  3.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生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获取知识和组织知识,教师不可以只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在基础音乐课教学中,除了教学生学习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加强学生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正是进行创造教育、培养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可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音乐基础知识,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根据故事编创歌词和曲子,体会其中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更好地理解音乐。
  音乐课“育人”和“美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根本职责,我们必须不断去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使音乐教学更科学合理,更易于学生学习,更有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使我们的音乐教学永远充满着动力与活力。编辑:王金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77544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