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欣赏与交际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麦朝鹏
新课程改革推动了教师教学方法、风格的转变,也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颇具时代感,突出探究实践,教师必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引领学生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欣赏学生的能力发挥;教师还应该是一位人际关系艺术家,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优化师生间的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一、“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艺术
教师作为欣赏者,是指在组织教学中,通过帮助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究解决问题,进而提升能力、提高觉悟,教师只做一个忠实的欣赏者,即便与学生在交流中发生争执,也是出于扩展自己思想的需要,让学生在争辩中提高认识。教师不应过早地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而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当然,教师及时、适度的点拨是必要的,既有利于掌控课堂纪律,也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方向,避免“瞎子摸象”,否则,课堂上学生交流、展示活跃,教师只作壁上观,就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
“欣赏教学”要求教师要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要有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有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不再过分地依赖教科书和教参;要有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突破传统观念,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要充分相信学生,因为学生学习的潜在能力很强,自主学习更有利于素质的全面提高。新课标下课程的设置,不求统一、固定的内容,不设标准的问题答案,正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精神。新的课堂教学,只有倡导标新立异,赞赏别出心裁,才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教师要学会欣赏,懂得欣赏。首先,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挑起学生“表演”的欲望;其次,在欣赏学生的表演时,教师要有当主持人的幽默感,能“煽风点火”,推动“剧情”的发展,适度点拨,引领学生走近教学目标,避免出现冷场,但又不能把答案过早地强加给学生;最后,教师还要帮学生总结,才能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总结时还要及时肯定学生,及时的鼓励是下一次学生积极参与的动力。例如,在讲授《网络交往―― 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时,笔者组织了一次辩论活动课:“网络游戏的利大还是弊大”。课前准备时,笔者只简单地从游戏的时间、游戏的内容(是否涉及暴力、黄色)等方面去分析利弊。辩论开始后,我不急于统一学生的答案,而以欣赏者的身份旁观学生的争辩,留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辨空间。当学生把话题转向某某游戏如何精彩,自己如何英勇过关时,我便及时提醒他们“跑题”了。结果,学生们在热烈争辩中完成了我初定的教学目标,又出乎意料地得出“小游戏益智,带有升级任务的网络游戏害人匪浅”的结论,从涉及网瘾的角度解答了问题,更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构筑和谐师生关系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而更像是人际关系艺术家。教育过程是一个人与人互动的过程,其中涉及道德评价问题,牵涉课堂教学的民主与权威内容。在传统教学中,中小学教师的权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制度赋予的监护儿童的权利,二是因自己拥有的专业知识而产生的专家性权威。要保证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以知识上的实质性权威塑造在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形象”,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还应有强烈的求知欲,能通过不断学习以及收集、整理信息来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掌握一定的从事科学研究所需的知识和方法,努力培养学科科研能力,成为有一定专长的专家型教师。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的权威很容易受到威胁。因为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学生获取知识的界限,他们甚至在某些方面知识更新的速度比教师还快,这使得师生之间确立平等民主关系显得更加迫切。教师只有以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个性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更多地理解、信任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探索,才能优化师生间的协作关系,实现师生资源的最佳组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而这又要求教师在平时就注意培养平等、民主的和谐师生关系,及时鼓励学生。
例如,在教学“亲子关系”与“新型师生关系”内容时,由于部分学生对父母、老师的严格管教有逆反心理,如果由教师在课堂上单方说教,则难以取得预定效果。教学时,我转换身份,坐到学生当中,并特别强调此时我的身份是学生,又让几名学生共同主持活动(课前稍作辅导),这就创设了平等、包容的课堂氛围,接着由学生结合自己在家庭、学校中与父母、老师的交往发表看法,甚至鼓励他们说出对父母、老师的埋怨,并加以评论。在交流、争辩中,学生升华了对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认识,真正认识到父母、老师在他们成长中的作用。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基础,就在于平时所培养的和谐师生关系,这使学生能够放下顾忌,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29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