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度诺贝尔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渐 远
2004年度诺贝尔奖得主名单于挪威当地时间10月4日开始宣布,目前,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物理奖、化学奖、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都已“名花有主”。其中,“诺贝尔和平奖”是惟一不在斯德哥尔摩而在奥斯陆颁发的奖项。
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6日宣布,将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
评审委员会说,近几十年来生物学家在解释细胞如何制造蛋白质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却很少有研究人员对蛋白质的降解感兴趣。但今年获化学奖的3位科学家却独辟蹊径,发现了被调节的蛋白质降解。
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策和弗兰克・维尔切克,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粒子物理的强相互作用理论中的“渐近自由”现象。
评委们把他们的成就称为“夸克①世界中的一个多彩发现”,称这3名得奖者的发现涉及诸如:什么是大自然中最小粒子;自然中存在着哪些力等物理学基本问题。
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上午11点45分,2004年诺贝尔医学奖揭晓,美国人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因为他们在嗅觉领域内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了本年度的诺贝尔医学奖。
阿克塞尔和巴克发现了将近1 000种左右的基因,这些基因产生数量繁多的蛋白质,而这些蛋白质则能够辨别不同的气味,它们主要存在于人类鼻子的细胞,辨别到不同的气味之后便将信息传递给大脑。
诺贝尔和平奖
肯尼亚环保主义者马塔伊因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贡献而获此殊荣。马塔伊主要功绩是领导“绿色带运动”,这一运动在非洲栽下了3千万棵树,她也是首位获得和平奖的非洲妇女。
诺贝尔文学奖
10月7日下午,200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终于揭下了神秘面纱:最终赢家为57岁的奥地利女作家、诗人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宣布颁奖的布告中说,授予耶利内克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她小说和剧本中表现出的音乐动感,和她用超凡的语言显示了社会的荒谬以及它们使人屈服的奇异力量。”
诺贝尔经济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11日宣布,把200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以表彰他们在动态宏观经济学领域作出的贡献。
据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介绍,两位学者的获奖成果主要体现在他们分别于1977年和1982年合作完成的两篇学术论文中,其成就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宏观经济政策运用中“时间一致性难题”的分析研究,为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实际有效运用提供了思路;二是在对商业周期的研究中,通过对引起商业周期波动的各种因素和各因素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使人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入。同时,他们的分析方法也为后来者开展更广泛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注释①:夸克若相互靠得越近(渐进),彼此的相互作用越弱,直到完全没有相互作用为止(自由)。当夸克相互之间的距离越远,则相互作用就越强,无法成为自由粒子。
短 评:
今年的诺贝尔奖项分布又一次让世人慨叹诺贝尔怎么只喜欢美国人。统计显示,自诺贝尔奖颁奖开始,获自然科学奖的美国人占70%。
于是,国人纷纷认为诺贝尔奖不像它所承诺的那样公道,不但不喜欢我们的鲁迅、茅盾,还不喜欢我们的科学家。这次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之后,立刻就有科学家说,我们中国科学家也曾经参与过夸克研究,只可惜……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选拔不出11个优秀足球队员踢平世界杯实在是值得骂,现代罢赛的事件更说明13亿人口选不出11个优秀球员是体育机制的问题。
但是研究科学、文学不是踢足球,不能仗着人多势众就多干快上。
踢足球追求的是眼球效应,但科学恰恰是不能要眼球效应的,从事科学研究,尤其是诺贝尔倡导的基础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耐得住寂寞。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30多年前就开始从事此类研究。
但在我国,有种奇特的重视科学的方式:媒体喜欢让科学家们、文学家们成为电视明星。从反邪教到黄金周,只要是热点,总有那么几个“著名”专家出来指点江山。众所周知,科学家最需要的就是做实验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踏实从事研究工作,比让他们讨论黄金周、服装节更体现重视科学的精神。
其实,诺贝尔奖也不过是科教文卫界的奥斯卡,在很大程度上,是否获得诺贝尔奖也不是一名真正热衷于学术的科学家的毕生追求目标。牛顿生得不是时候,没得过诺贝尔奖,但他的贡献,至少能让你明白脚踏实地才是自然规律。美籍科学家丁肇中在接受访谈时说,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并没有太激动。比他更激动的是他所服务的麻省理工大学,因为大学可以籍此吸引更多的学生。
道理其实很简单,任何对人类有推动作用的科学研究,不管是否获奖,历史最终都会给予公正评判。
・ 议论纷纷 ・
杨 晓(河南・初三):就像奥运会冠军会获得金牌一样,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在得到巨额奖金和证书的同时,也同时会获得这样一块纯金金牌。正是这面镌刻着诺贝尔头像的金牌,给获奖者本人和他的同胞们带来了巨大的荣耀,标志着获奖者在本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我个人认为,其实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事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建设好自己的国家,获奖不是目的,有用才是目的。
杜恒松(北京・高二):对于诺贝尔文学奖,我不知道瑞典文学院中有几人能读懂中国文字?他们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品评仅凭翻译作品。而众所周知的是,中国的文学作品,一旦翻译成外文,便会走样、变调、失去原有的韵味;更何况,翻译作品良莠不齐。无怪乎金庸先生和余光中先生会不约而同地称诺贝尔文学奖“只是西方文学奖,而不是世界文学奖”。前不久金庸先生曾就诺贝尔文学奖发表过一种极其精彩的观点:我不会为了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而改变我的信仰,也不会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但愿金庸先生的格言能成为国人的共识。
林柯维(广东・初二):看了这则消息,我感受颇深。我觉得不管什么时候发生什么事,我们首先应该从自身找原因,没有我们的名字,就算有也是外藉华人,我们的教育、学术研究等等到底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足。同样,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困难,那时我们该如何反省和思考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352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