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工作压力的压力源简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 伟
压力是现代社会人们最普遍的心理和情绪上的体验。压力也叫应激,这一概念最早于1936年由加拿大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家汉斯・薛利提出。他认为压力是表现出某种特殊症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由生理系统中因对刺激的反应所引发的非特定性变化所组成的。 我们将某些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称为压力源,对教师而言,压力源主要有心理性和社会性压力源两种。下面,根据我从教近二十年的经历,结合自身实际对这些压力源进行分析。
一、个人教学生活的变化
心理学家霍曼和瑞希曾经编制出了生活改变与压力感量表,列出了43种大部分人都可能经历的生活事件,发现生活的改变是产生压力的主要社会性压力源。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这对教师无疑是一种挑战和超越。面对这种变革,许多已有一定经验的教师,他们原本熟悉和适应了长期以来的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让他们一下放弃原来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理念和教学模式,那将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这种痛苦的情绪如果没能得到有效的调适,就会产生巨大压力。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手足无措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逐渐发展起来,先后出现了用于教学的幻灯机、VOD点播系统、语音教室等,尤其是近十年来,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教学手段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这些要想利用这些教学手段,需要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可能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对于一名已经四五十岁的老教师来说,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由于没有基础,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差,使得许多教师感到自身的素质与要求相差很远,不少教师深切地感受到由于自身素质的缺失将难以适应改革的要求,就有“跟不上形势、技不如人”的感觉,并由此而产生无助感、焦虑感,甚至对前途失去信心。
三、新型师生关系导致的不适感
传统的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荀子曾经把教师列入“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可见,教师的地位是多么高高在上!同时,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师生关系是一种单向性的服从关系。课程改革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关系也以民主、平等、和谐为特征。要求老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这对于部分习惯了盛气凌人教育学生的教师来说,无疑是非常不适应的。
四、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茫然感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转变,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系统变革,但从当前的改革实践看,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诸多环节,特别是新的考试制度和督导评估体系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当我们直面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时,我们确实发现课堂变得更加活泼和富有人情味,学生变得更加自主和快乐,学校装饰得更富有童趣,但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学背后教师所付出的艰辛和教师所感到的巨大压力。许多时候,许多教师不知是要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尽快地做好角色的转变,还是要固守原有的应试技巧来应付沉重的升学压力,他们感到茫然。
五、家长压力、学生压力带来的挫折感与困惑感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教了!”许许多多的老师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的确,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他们担负着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赋予他的“神圣职责”,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惜倾其所有使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每到周末,我们便看到家长带着孩子到各种各样的培训中心,补习机构去“深造”。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寄予更高的厚望,尤其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总存疑虑,甚至会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求全责备、过于苛求,青年教师置身其中的心理压力不言而喻。他们处处留神、害怕出错,不敢尝试、担心失败,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工作的希望和信心。
六、学校评优、评先及定职带来的压力
学校每周都会评出优秀班级,每学期都要评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对于毕业时间较短的年轻人来说,由于资历太浅,感觉也很难评上,即便工作在努力,也是徒劳的。尤其是教师评定职称这一块,由于每年给定指标是有限度的,同时各所学校积压的大批的初、中级教师,致使学校不得不论资排辈,极大地压抑了中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此外,学校把中、高考录取率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尺度,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影响远未消除,致使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这一职业产生厌烦、沮丧、抱怨情绪和松懈、懒散、疲沓等倦怠行为。
此外,家庭生活中夫妻的情感问题,住房、购物等经济问题,单位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都是产生教师压力的压力源。
课程改革带给教师压力是多方面的,有些与课程改革直接相关,也有些与课程改革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它们都对课程改革产生重要影响。只有认清了压力的来源,才能够合理消解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压力,无论对于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还是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厚粲.《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
[2]谢莹.关注教师心理健康[J].中国德育,2003.11.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 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51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