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农村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应当“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但农村中小学生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课外阅读量明显偏少,导致读写能力弱,极大地影响了语文素养的形成。那么如何加强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好地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老师,我立足于平时教学,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好书引读,收获课外阅读的激情
  选择一本好书,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孩子才会对书感兴趣。由于现在交通、资讯的发展,现如今的乡村孩子接收信息的来源也不再单一,如电视、报纸、杂志、网络、手机等,但这样纷繁的信息来源渠道,导致信息来源良莠不齐,中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养成,其辨别能力差,所以更加要求教师要加以引导,帮其甄别。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有感于此,本人就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评;在自习课、阅读课、班会中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此外,都说农村孩子比城里孩子更“野”!这句话在我看来,却是农村孩子的优势所在。农村具有广袤的田野、清新的空气、多彩的土地、潺潺的山间小溪、唧唧的林间鸟鸣……而这些恰恰是城市孩子难以体验到的,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出校门不远,就能体会到一派田园美景。去拥抱自然,或吹拂着“不寒的杨柳风”,或听着清脆的蛙声、鸟鸣,在如此美丽的风光下,体验到阅读给人带来的美,心情自然愉悦,体会也更上一层。
  二、课内外结合,教会学生读书方法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作为语文教师应有一种责任:指导学生将课内所学的阅读方法应用于课外阅读,并在课外阅读中形成习惯,尤其要注重指导学生形成以下几种习惯:
  1.做读书笔记和批注的习惯
  古人言:“不动笔墨不读书。”中低年级可要求摘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还可以要求其养成写读后感、在阅读文本旁做批注的习惯。
  2.指导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读书方法
  精读,重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要对文章从内容到语言到写法有比较全面的把握,在其中习得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略读,是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浏览,指大略地看。除了平时消遣性阅读,浏览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即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在阅读教学中,以训练精读为主,训练略读、浏览为辅;要有意识地通过整合资源、扩大阅读量,把精读、略读、浏览结合起来进行训练。而在课外阅读中,略读、浏览就派上了用场。
  三、寓教于活动之中,巩固读的效果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致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地寓教于活动之中,巩固读的效果。
  1.课前三分钟活动
  坚持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听说训练,让学生分别上台,说的内容可自由丰富些,或说一新闻,或说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介绍一本课外读物……这样的活动,既可增强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又可督促检查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2.读书竞赛活动
  可定期举办讲故事比赛,评选“故事大王”;开展课外阅读朗诵比赛,评选“最佳播音员”;举行最佳读物推介会,评选“本期最佳读物”和“本期最佳读者”;举行读书报告会等,这些活动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巩固课外阅读的效果。
  3.展览活动:剪贴展览
  指导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本子,分类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以激发学生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摘抄展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在不能剪贴的情况下,可让他们用笔记本摘抄下来,也可以定期在班上交流展评,看谁的最好。
  只要坚持阅读,让课外阅读永远荡漾着激情,不仅有利于拓宽语文阅读范围,触动学生的感情世界,也有利于增强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也一定会写出优秀的、感人的好作文。
  参考文献:
  张红霞.浅谈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苏州大学,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555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