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灵活现 跃然纸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傅望华
同学们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常犯的毛病之一就是“千人一面”。写同学,女生就是苹果似的脸、大大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男生就是国字脸、炯炯有神的眼睛……这样的外貌描写既可用于张三也可用于李四,失去了外貌描写应有的作用。毛病之二是面面俱到、求全求齐。往往是,脸上的五官都写到,胡子头发全写齐,结果既浪费笔墨,又没能把人物写活。
那么,怎样才能将人物写活呢?
首先,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独有的特征,准确地将它凸显出来。
著名作家魏巍曾写过一篇回忆散文《我的老师》,文中对蔡芸芝老师的描写就抓住了“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这一与众不同的特征,让人物形象跃然于读者眼前。再看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的孔乙己;“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的藤野先生;“凸颧骨,薄嘴唇”、“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的杨二嫂……鲁迅先生极为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独有的特点,寥寥数笔,就使人物活灵活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运用“对比”来写人物的外貌。
这里的“对比”又可分为:不同人物的相互对比和同一个人的前后对比。
先说“不同人物的相互对比”。比如,何立伟在 《白色鸟》 中对两个少年外貌的“对比”描写,就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一个白皙,一个黝黑……那白皙的,瘦,着了西装的短裤,和短袖海魂衫。皮带上斜斜插得有一把树丫做好的弹弓。那黝黑的呢,缺了一颗门牙,偏生却喜欢咧开嘴巴打哈哈;而且赤膊。夏天的太阳,连他脚趾缝都晒黑了,独晒不黑他那剩下的一颗门牙。同时脑壳上还长了一包疖子,红肿如柿子的疖子。”迥然不同的肖像描写,将在城里生活与在乡村长大的两个少年的外貌,描写得惟妙惟肖,使人如亲眼所见,读后难以忘怀。
再说“同一个人的前后对比”。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等的变化,外貌也会发生变化,将这一变化进行“对比”描写,不仅可以写活人物,而且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鲁迅笔下的“闰土”,少年时是“紫色的圆脸”、“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中年时则是“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松树皮”似的手。前后对比的外貌描写,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也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责任编辑 曹 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487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