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透视初中作文教学的五“重”五“轻”现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语文教师和学生仅把写作看成一种任务,甚至是一种负担,没有任何乐趣可言。长期以来,教师始终霸居课堂,作文教学每况愈下,逐渐“退隐”,甚至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教师学生都抱着“望年收”的心态,这种现状令人堪忧。笔者发现目前初中作文教学确实存在较多的误区,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初中作文教学一般是以单元教学的知识板块呈现,把作文知识作为教学的纲目,内容安排有较强的条理性,有利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但这样的安排也有明显的不足,这种作文教学仅把写作能力当作一种只与写作知识相关的能力,忽视了写作过程中多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譬如学生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等。这种只重视写作知识的传授,忽视作文能力培养的作文教学,既不符合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更不符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训练要求。
  笔者认为,写作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作文知识,更要肩负起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既包括字词句篇和写作知识有关的语言文字表达训练,还包括写作过程中与认知活动有关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等多种心理能力的训练。
  二、重范文讲解,轻情境创设
  一般的作文教学只关注范文“文字”内容的讲解,忽视对范文所描写“情境”的创设。很多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对于范文奉若神明,都是严格按照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结构思路、内容主题、写作特色这五大块进行讲解,成了填鸭式、程序化的教学。
  笔者认为,写作过程中要有效利用范文创设情境。教师利用范文情境,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唤起学生的写作激情,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富有情趣、生动活泼的作文课。创设好的情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触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并引发学生想要表达、想要写作的欲望,让他们喜欢上作文课。
  三、重写话训练,轻口语表达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很多语文教师片面认为作文教学就是书面作文写作,忽视口头作文的教学。许多语文教育专家一致认为,作文教学应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我们当前的作文教学只重视书面作文的训练,不重视口头作文的训练,即重“写”轻“说”,注意让学生多写多练,却很少让学生在课堂上说。重“写”轻“说”的做法不仅影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那种把“说”、“写”对立起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笔者认为,写作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应教会学生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说话与写文章虽然有所不同,但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表达,都是个体思想情感的表达,说和写都属于信息输出。
  四、重模仿训练,轻个性张扬
  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这样一个共同的特征:教学方法是教师讲解传授为主体,根据写作的不同体裁、描写事物和表现手法结合下水作文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下水文章进行细致地模仿训练,他们的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进行写作,最终形成对词语应用能力的熟练掌握。这是典型行为主义的训练方式,它只注重外部环境的刺激,注重模仿行为的训练,不考虑学生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思维定势。一旦外部条件改变,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能够写出富有个性化的文章来,致使学生的作文形式教条、僵化,呈现的内容假、大、空。
  笔者认为,写作过程中要充分张扬学生的写作个性。对于要求高度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敏捷性、灵活性的作文活动来说,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行为训练,更要充分发挥学生写作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内在各种情感因素。因为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写作水平不仅与他掌握的词语数量、句型结构有关,更取决于他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和价值取向等多种内在因素。
  五、重理论讲授,轻情感交流
  诸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重“理”轻“情”,即偏重写作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例如,在进行写作说明文的教学中,教者主要围绕“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语言”等五个方面加以介绍,并通过一篇例文加以印证和说明;讲述记叙文则强调“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也是通过一篇篇范文来详加印证和说明。这种只重理不重情,干巴巴地讲几大要素和文章的体裁格式,只能使学生感到无味,产生厌烦情绪。写作理论的知识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但是文学不是通过说理来育人的,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真情实感来熏染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
  笔者认为,写作过程中要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文学作品传递的是情感,除了靠作品本身的传递,还要靠教师的语言、表情和动作来传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教师的情感传递作用尤为重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559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