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个都不能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案例片段]
  我初次执教《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课,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后,再让学生看“火烧圆明园”录相,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
  然后,我问学生:“你读了课文,看了录相之后,有何感想?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生1:“(咬牙切齿地)英法侵略者太可恶,竟然把这样一座举世无双的园林瑰宝毁灭了,真是太可恨了!”
  生2:“我感受到一个国家如果落后,就要遭受外来侵略。也就是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长大要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不再遭受外国人的侵略。”
  生3:“我痛恨英法侵略军,我要冲到他们国家,把他们全杀了,把宝物抢回来!”(师显得有点尴尬,但没有表态)
  生4:“英法侵略军,以后决不允许再踏进我们中国的领土,要不我们要跟你们决一死战!”
  ……
  师:“你们刚才都能把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和体验大胆地说出来,很好!”
  现在,细细回想: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要让人们从圆明园的毁灭这一历史悲剧中吸取教训,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是要人们把侵略者给杀了,或者把失去的东西抢回来。
  文本的价值取向是文本的核心和灵魂,教师怎样理解和把握,关系到教学过程中能否正确引导学生,关系到学生在阅读中汲取怎样的精神食粮。“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必须是哈姆雷特,而不是李尔王。”
  在课堂上,我虽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但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价值引导,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片面追求阅读创新和凸显阅读的个性化,淡化了语言材料本身所承载的人文内涵,曲解、偏离了阅读内容的价值指向。课堂上,“个性”迭出,“精彩”纷呈,气氛活跃,热情高涨。但冷眼旁观,所谓的个性化阅读却是在“偏轨”上运行……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首先,我们要提倡个性化阅读。当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一致时,老师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当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与文本内在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时,老师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肯定了个性解读中的积极的价值因素,否定了错误的偏差。
  [案例片段]
  我在教《愚公移山》时,有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评价文中的人物。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生1:我很欣赏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明知困难重重而绝不退缩的勇气。
  生2:我倒觉得智叟聪明,明知不可为而不为!
  生3:我觉得愚公“真够傻的”,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
  当时我觉得如果一味肯定,定会模糊了学生的是非观念,误导了学生,那么自己这堂课将是失败的。这是一篇经典课文,大家都知道“愚公移山”是一个惯用成语,是形容人做事情要有毅力、面对困难应该要坚持。虽然故事情节学下来很轻松,尽管表面上,学生认可了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事实上心里压根儿没有受到触动,怎么办?
  面对这种情景,我暂时没有作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而是紧承生3的理解,急中生智地抓住了文中那个“始龀”(刚换牙)的孩子来帮愚公移山的情节,设计了问题:
  师:作者为何安排这个“始龀”(刚换牙)的孩子来帮忙?莫非想说这孩子比愚公更愚吗?(就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当时学生就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生1:愚公移山的行为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所以得到的不仅是家人的认可,也赢得了别人的支持。
  生2:愚公的行动和精神感动了大人和小孩,甚至神。
  生3:人类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力量才是最鼓舞人心,感动人的!……
  在学生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本的价值取向后,顺势设计拓展延伸题:
  师:请同学们说说现实生活中愚公的身影?
  生1:生活并不富裕却资助了上百名失学孩子完成学业的现代“愚公”丛飞。
  生2:那些牺牲休息时间来为班级出黑板报的同学也是“小愚公”……
  然后我回过来再与同学们讨论:作者想透过这个故事给人们以怎样的启迪?这样一来,孩子们对于愚公的看法就不再是“智叟”式的了,同学们纷纷表示“其实愚公是挺了不起的”、“确实很伟大”、“精神可嘉啊”。我知道到此时,同学们才真正从心里认可了愚公,对愚公以及“愚公们”有了正确的认识,有了原本就该有的尊重和敬佩。这也算是我意外的收获吧。
  反思与启迪:
  语文教学倡导个性阅读,这是不容置疑的。《语文课程标准》有“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规定,同时也有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论述。从逻辑意义上讲,注重文本的人文价值取向与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是一对矛盾:注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就是对文本理解的定向,不容曲解;而个性化阅读则要求对文本采取开放式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很重要,都不容偏废。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建立在一定标准上的多元,标准也是多元基础上的标准。我们不能抛开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无视学生的认识偏差,要把学生认识的差异及时地转化为教学资源,在阅读活动中调整学生的体验,在交流、对话、碰撞中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既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又不削弱文本的价值教育意义,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三个原则:
  1.倡导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不是对学生的不同理解一味地肯定,更多的是指在人格上的尊重和对探索精神的鼓励,对于涉及到价值观念的东西必须一是一,二是二。遇到学生的独特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矛盾的时候,应善加引导,“拨开迷雾”。
  2.学生的其他感悟只要不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构成矛盾关系,不至于形成观念上的混乱,应该给予肯定,允许存在。
  3.必须守住文本的价值底线!即文本的人文教育功能力保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能以牺牲文本的价值取向为代价。否则,即使发展起来的个性,也是不健康的,不完整的。
  如果说语文阅读教学是一艘船,那么解读文本的价值取向就是阅读教学前进方向的舵,而个性阅读则是阅读教学前进的推动力。只要我们方向正确,推动力充沛,那么,我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航船定会驶向更广阔的海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563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