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红楼梦一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萧泊零羽

  2010年9月2日,新版《红楼梦》在北京卫视和安徽卫视同步播出,这是继新版《三国》于今年五月在全国四大卫视首播之后,亮相的又一部名著翻拍电视剧。此外,还有新版《西游记》和《水浒》正在拍摄制作之中。翻拍四大名著,一时间成为了2010年荧屏的一大热点,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四大名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力,因而翻拍四大名著会引起国人巨大反响是意料之中的事。无论电视剧制作方是从什么角度进行拍摄,首先都应该有着一份对待传统文化认真负责的态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对于电视剧本身的争议和评论,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少在广泛的争议中,我们看到了国人对于名著、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从这一点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新《红楼》五宗罪
  熊熊燃烧斯基
  
  1.90%以上的角色选角失败。――关于这一点,地球人都在骂,我就不赘述了。
  2.铜钱头的主题造型(包括衣服)足以使叶锦添一世英名付之东流。
  3.情节拖沓,取舍无章,主次不分,旁白过多。
  4.不古不今,不中不西,不伦不类,怪物一枚。
  外国摇滚(注:李导尤其偏爱《We will rock you》,此曲在多集里作为背景音乐反复出现)、京剧、昆曲、中国当代流行乐,能在同一集中同时出现,当然,形散而神不散,贯穿全集的主线是恐怖的女鬼厉叫。
  所谓“文言文”的对白(顺便问一句,哪位白痴把《红楼梦》语言捧为“文言文”,还说我们“听不懂”的?),被现代腔调十足的演员们演绎得五雷轰顶,“这会子”三字夹杂其中,十分刺耳。
  5.最重要的一点,新《红楼》让我感觉不到丝毫的高雅华贵,整部片子,怎么看都像是草台班子的家庭自制MV,找不到一处亮色,只能用奢华布景、电脑特效和诡异音乐遮羞。
  翻拍的确吃力不讨好。新《三国》也是硬伤不断,但多数演员起码是严肃认真的。比如陈建斌,形象上虽然不适合演曹操,演技还是值得称道的。我并不反对演绎、别解,但雷到新《红楼》这份上,过了,真的过了。
  以刚刚抽看的第五集为例,全集几乎找不到一个长得好看的。不是传说“集体整容”过吗?就整成这样?把整容医院的牌子砸掉吧。
  布景看似奢华,但好多场景一看就是在摄影棚内,灯光也打得极不自然。细节处更是粗糙,哪像是两个亿的大制作?
  小演员们是没有错的,责任不在他们。好的导演,能把资质平凡的演员打造成金子;反之,糟糕的导演,能把好苗子毁掉。蒋梦婕、姚笛、徐行等都是先天条件不错的演员,要是塑造好了,前途无量,但被李导毁得一塌糊涂。
  原以为李导说“没认真读过红楼”是过谦之语,现在看来是真情告白。我不反对翻拍、恶搞,但要有点限度。底线是我们要有最起码的对艺术的尊重。
  
  新《红楼梦》中了十面埋伏
  宋石男
  
  朋友们,喜欢看恐怖片吗?这里隆重推荐今年以来最好的一部国产恐怖片:新版《红楼梦》。
  这是一部可媲美《猛鬼街》的恐怖大片。第一集开场不久,甄士隐在屋中打瞌睡,阴暗的光线,绰约的鬼影,还有那凄凉生哀的不时来几声惨叫的背景音乐,直接告诉观众,你们看的不是《红楼梦》,而是“红楼梦鬼”。宝玉挨打后做梦的那段,则将鬼片风格营造到极致。幽暗光影中,琪官突然闪现,活像一个皮影,木立在宝玉床前;不远处,投井而死的金钏儿独立角落,脸部轮廓模糊不清。她俩用标准的冤魂口音对宝玉说着话,很像《驱魔人》中的镜头,而且是双倍的。
  行动如弱柳扶风的林黛玉,在新版中却由一个满脸婴儿肥的胖妞饰演,她那肿胀的眼睛更为角色增添了几分悲剧色彩。早熟的风流公子贾宝玉,在新版中变成了小正太,说话都还带着奶香,叫跟他有床上戏的袭人情何以堪。响快泼辣的凤姐,扮相却软弱做作,完全没有气势,不像琏二奶奶,更像一个二奶。刘姥姥在87版《红楼梦》中多么传神出彩啊,新版中却由一个胖大老妪饰演,一个贫穷人家的乡村太婆,吃啥能长这么胖啊?金陵十二钗清一色的黄瓜头也着实令人发指,演员的嫩与矫情则比黄瓜头更让人难受。
  这还是一部让人想按快进的恐怖片。刘姥姥初进大观园,纯写实拍法,走过长长的廊,重重的门,说着絮叨的话,一下子二十分钟不见了,刘姥姥还在路上。这是老年人自拍夕阳红的DV实录呢,还是投资过亿的精装大片?还有一场戏是宝玉被秦可卿带着去午睡,打开一扇门、两扇门、三扇门,点一个香炉、两个香炉、三个香炉……这前奏长得直叫人崩溃。诡异的是,导演似乎也知道节奏太慢,因此频频使用快放镜头,譬如前面说的刘姥姥进大观园,走着走着就哧溜一下加速,然后又恢复正常,感觉刘姥姥一下子就变成了女子花样滑冰的单打冠军。
  不用再举细节了,道具、布景、人物、对白、情节、配乐等方方面面,新版《红楼梦》可说是中了十面埋伏,全盘败给87版《红楼梦》。
  我想,87版的《红楼梦》是无法复制了,因为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无法复制。在那个时代,从导演到演员,甚至只是一个剧务,都是那么的投入,那么的精彩。他们对《红楼梦》这部戏不但有敬畏,而且有深情。不要说主角,就连配角都入戏太深。主角譬如林黛玉的饰演者,配角譬如晴雯的饰演者,她们都是在用生命演戏。尼采说,爱一切血写的文字。我们说,爱一切用生命演绎的戏。现在,理想主义被功利砍掉,用生命演戏早成陈迹。我们怎能指望,一部用钱堆出来的戏,一部酷爱炒作的戏,一部充斥着潜规则传闻的戏,能够变成新的经典?逝者如斯,经典不可复制;我们能享有的,也许注定只有回忆。
  
  从新版《红楼梦》看网友的“恶搞惯性”
  Luke
  
  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网友们拥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评论权、监督权”借助网络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于是太多的事情成为网友们的娱乐目标,恰逢今夏一反常态正值娱乐淡季,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恰成首选。说实话,刚开始从网上看到网友们恶搞新版《红楼梦》人物造型的照片,看到宝钗满头蔬菜水果,本人也幸灾乐祸了好几天,更对“网上藏龙卧虎”的说法有了深刻的体会。可这样的照片看得多了,越来越刺耳的叫骂声听得多了,反倒开始觉得有点不对劲儿――难道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真的一无是处?难道李少红、叶锦添在拿自己的艺术品味和职业生命“陪大家玩”吗?
  显然不可能。
  其实网友们的“雷声”源于对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积怨已久,从两年前的“红楼梦中人”选秀,到胡玫弃导风波;从李少红导演接手到角色造型“挤牙膏式”曝光再到“剧照门”事件,网友们的骂声一直不绝于耳,两年的积怨也使得网友们的叫骂形成习惯,以至于只要看到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有任何“风吹草动”,网友们都会做出应激性或者惯性反应。
  如果说因对异于观众期望的定妆照不能接受而口诛笔伐――发表各种不同意见,那还说得过去,可连剧照也不放过,显然有点儿鸡蛋里挑骨头的意思。网友嫌尤三姐袒胸露乳,不是烈女风范,可这正是曹公笔下的原文描写:“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一痕雪脯。”烈女原不等同于贞女。本人倒觉得新《红》剧照对原文的“视觉还原”很真实和到位,而这也恰恰说明演员的表演是成功的――“二贾”的真猥琐、尤三的假风情,配合着奢侈的“电影光”呈现在观众面前。
  正常的艺术争论无可非议,可是太多的网友对新版《红楼梦》定妆照的评论愈演愈烈,发展成对整部戏近乎毫无理智的谩骂与攻击,实在是有点不像话。就说造型,造型其实只是影视工业里的半成品,结合演员表演、灯光摄影等技术支持和观众在荧屏的欣赏,才形成完整成品,在新版电视剧《红楼梦》还没有以成品电视剧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之前,网友们的情绪是否发泄得过于强烈和失去理智呢?退一步讲,87版《红楼梦》再完美,也挡不住要拍新的。一位评论家说:“《红楼梦》不是不应翻拍,而是翻拍的次数太少――限制了观众对经典的多种解读形式和可能。”本人以为说得极是。

  李少红不是红学家,叶锦添也不是红学家,但是两人分别是华语影坛导演、造型设计行当里的资深专家,其实不管是李少红、叶锦添,还是广大网友,大家都是奔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期望把这部戏拍好。所以骂声也好,恶搞也罢,都只是插曲,最终呈现出来的“主旋律”才是正餐。只要正餐好吃,权把争议的骂声当做佐料又何妨?
  
  本是一场梦
  胡晓
  
  新版《红楼梦》在一片天雷滚滚中终于落下帷幕。听到太多缅怀87版经典之作的赞叹,也同样听到太多批评新版《红楼梦》天雷地雷的声音。在这个消费时代,时间就是金钱,用三个小时谈场恋爱都成为浪费,还有几人有闲心静下来花几个小时做一道菜、看一出戏,寻求一次心灵感动呢?
  君不见,旧版《红楼梦》前后拍摄历时三年,虽也是全国选角,轰动一时,但毕竟那是个认真的年代,讲究慢工出细活。在长达一年多的培训班里,演员每天的任务是学习琴棋书画,听先生讲读原著,过起了古人的生活。人手一本《红楼梦》,随时研读,等到开机,一切水到渠成。所谓原汁原味是自然流露而出,哪里是一个“演”字能解。
  再说新版《红楼梦》拍了4年多,演员们也培训了3个月,在以秒为单位的年代已实属难得,又何必苛责。当然,还是有较真的专家很不以为然。一位专家抱怨,当年他给老版《红楼梦》剧组上课时,每一堂课,演员都悉数到场,一边听一边做笔记,那真的叫在上课啊。而如今的新版《红楼梦》剧组,专家讲课,演员们全部到齐的时候凤毛麟角。即使演员到场,十几岁的小孩子,那一脸天真迷茫的表情,怎么能明白什么叫“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什么叫“开辟鸿蒙谁为情种”?讲了几次了无生趣的课后,连专家自己都打起了退堂鼓。
  如果说老版《红楼梦》是一道精美的满汉全席,那新版《红楼梦》就犹如麦当劳里的汉堡。怨不得勤奋的李少红、单纯的蒋梦婕们,在这快餐文化的时代,观众要的是娱乐消遣的热点热剧、制作方要的是收视率关注度,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只能存在于人们对往昔的追忆之中。
  人物不能活生生地“走”出来,就让大家看看演员怎么穿了古装活生生地走进去。本是一场梦,何必太较真儿。
  
  结语:用宽容的心态看待翻拍现象
  
  今年可以算是一个四大名著重温年,《三国》《西游记》《红楼梦》都以大手笔的姿态登台亮相,剩下那部《水浒》也在紧锣密鼓地拍摄中,估计不久之后就与观众见面了。
  四大名著对于影视制作单位似乎有强大的吸引力,使他们不惜砸下重金,再苦再难再有争议挨多少板砖也要将翻拍进行到底。已经亮相的这三部虽然褒贬不一,有的甚至“雷倒众生”,但都卖了个好价钱。比如在一阵阵“批斗声”中登场的新版《红楼梦》已经赚了近亿元,骂归骂,黑归黑,一点都不影响人家收银子。
  四大名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本身就积累相当大的人气,可以节省一笔不少的宣传费和广告费,乍看上去挺美,可一深思细想却只能叹气,四大名著被翻拍是巧妇难为无“新米”之炊,炒冷饭以掩囊中之羞涩。
  炒冷饭也不是件容易事儿。重拍四大经典最大的风险在于是否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无论是三国群雄、绿林好汉还是取经路上的各路神仙妖怪、宁荣两府中的芸芸众生,可谓栩栩如生,深入人心,而且央视拍的四大名著是公认的经典,已经先入为主,陈晓旭版的林黛玉、六小龄童版的孙悟空、李雪健版的宋江、唐国强版的诸葛亮都曾经是人们心中不可替代的形象。观众以老剧的标准去看新剧,“思维定式”很难让人们接受新的形象。
  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曾表示:“我主张以一种宽容的态度看待翻拍现象,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只要能赢得票房、收视率,得到观众认可,就是好的翻拍剧。”
  重拍四大名著不应是简单的复制,在新时代下必须对人物对情节进行深入的挖掘,而且在表演上能准确到位,真正抓住小说和人物的神韵。此外,还需要引入创新元素,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发挥。比如《大话西游》一改师徒四人的形象,相当成功,被人们奉为经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41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