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之“探究题”归类破解技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冬云
什么是“探究题”呢?顾名思义,就是依据文本去探讨问题,发掘其意蕴,进而得出某种结论或自己的见解的一种新题型。这种新题型不仅可以检测出考生的创新思维水平和创造能力,而且可以培养考生们的创新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语文考试应该检测考生的一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纯记忆知识的检测上。这种“探究题”恰好体现了语文考试检测能力的功效,所以,可以毫不犹豫地说,2012年的高考,一定会有更多套试卷将出现此类试题的身影。为了应对2012年此类试题的考查,我们就很有必要进行一些总结、研究和备考训练。
总结2011年出现的探究题,出现了以下几种类型:
一、人生启示型的探究题
高考所选考的现代文,一般都是经过命题者严格挑选的,而不是随意拿一篇文章来命题的。在选择文章时,都会考虑其既有较深刻的含义,又包含着对读者人生的极大启示意义。那么,命题者设置人生启示方面的探究题,也就是很自然的事。
解答这种探究题时,我们一方面要立足文本,另一方面又要结合我们自身方面的感受去大胆而合理地创意。如:
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2011年北京卷第19题)
立足文本,我们得知了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有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据此,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看似平常的某种事物当中,往往蕴藏着另一种事物(或现象)。诸如“读诗如读史”、“阅人如阅己”、“论国如论人”……和“观山如读史”如出一辙。
就说说“读诗如读史”吧。诗虽然是言志的,但它书写生活,表现生活。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事都被诗歌记录着、表现着。一部《诗经》,简直就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部史书,它将那时的古人古事,让现代的人们一览无余。更有人言,要了解我国唐代的历史,简直可以不用去读唐史,读读杜甫的诗歌即可。“读诗如读史”是毫不虚言的。
二、揣测意图型的探究题
做事、为人、写文章等,大多都是有目的有意图的,不会是无缘无故的。现代文阅读题往往会命制一些揣测作者写作意图的探究题。
解答这种探究题的时候,一定要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有所了解,对作者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从作品的主题方面、感情倾向方面去探究其角度和层次,善于抓住文本的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带有作者感情倾向的字词句子,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语句等去解读、探究。例如:
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并结合现实,谈谈“想飞”的积极意义。(2011年湖南卷第18题)
根据原文,我们要理解“飞”的意思。所谓“飞”,不是指像鸟一样飞上天空,而是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事业上有所作为、有所成就,等等。在作者看来,人原来都是会“飞”的,但因各种缘故,多数人“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忘掉了飞的本领”,而不能“飞”是件可怕的事。“飞”上“天空”,就能将世界“看一个明白”,彻悟做人的意义和价值。至于“想飞”的积极意义,当然可以从做人要志存高远、不懈追求等角度去谈。
三、人文探索型的探究题
所选考的现代文一般都包含有丰富的底蕴,这种底蕴往往又是由文化因素和民族的或人们的心理因素、精神因素构成。心理因素的特点体现为坚强、坚韧、毅力、宽容等;精神因素的特点体现为人的尊严、人类的自我关怀、人生的价值、人生的追求,等。所有这些方面都是人文精神。现代文探究题往往喜欢在这些方面来命制。
解答这种探究题,可以根据文本所提供的信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调动生活经验和各种理论知识,进行创意作答。如:
“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2011年辽宁卷第12题第4小题)
解此题就可以有这样一些创意看法:
观点一: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己;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一定要及时改正。
观点二:没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①“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②比赛场上,必须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③“落子无悔大丈夫”也可以理解为遵守比赛规则。
观点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①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②赛场观战,“观棋不语真君子”;乐于助人,“观棋不语非君子”。③弈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子有悔大丈夫”。
四、启迪智慧型的探究题
好文章都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应该都要达到能够感染人、陶冶人和启迪人的目的。入选高考的现代文,大多具有这样的特点。我们一个人由懵懂走向清醒,由无知走向博学,一定要多多阅读这样启人思智的文章。命题者更是青睐这样的文章,所以,往往就选取这样的文章来设置探究题。
解答这种探究题时,一定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不能人云亦云。要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去感悟、体验,要求我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见解来。一定要紧扣文本,不可随意发挥,要发挥也是在文本意蕴的基础上的发挥。例如:
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011年全国课标卷第12题第4小题)
根据原文可知,黄宾虹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大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启迪我们有这样一些看法:
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①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勇于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①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五、综合概括文意型的探究题
很多文章的内容,看上去似乎是在集中探讨一个问题,但实际上,往往会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分成若干个层次或方面来写,那么,这个问题或概念就可能隐含有若干个层意了。命题者也往往喜欢命制着眼于全局观念的探究题来进行检测。
解答这样的探究题时,一定要从全文出发,整体阅读,总观总览,不能只看局部而草率作答。否则,就有可能挂一漏万。应该从思想内容、作者情感、表现方式等方面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理有据地作出概括、归纳而作答。例如:
“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2011年山东卷第22题)
综合全文的内容来看,“审丑”这个标题起码有这样四点意蕴:⑴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⑵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⑶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⑷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这就是我们的理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699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