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竹枝词”趣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孟晓东

  竹枝词,原是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一般以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为吟咏对象,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富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比如旧北京有一种专卖胡梳坠什的小贩,手提包裹或小木箱,经常在旅店门外高声叫卖,音调极高,带有腔板。有一首竹枝词就把小贩的叫卖词入了诗:“叫卖出奇声彻霄,街头客店任逍遥。胡梳坠什捎家走,十个铜元拣样挑。”后两句把小贩的叫卖词――老北京话“捎家走”、“拣样挑”鲜灵灵地写入诗中,令人感到亲切、生动,小贩形象跃然纸上。再如“居家不易是长安,俭约持躬稍自宽。最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清代北京,大办婚丧事之风很盛,普遍市民们对此十分烦恼,见了“知单”(指请柬之类)便为难起来。这首竹枝词以“为难”的通俗语入诗,生动地刻画出百姓市民们无可奈何的心态。
  杭州有一首写卖水果的小贩称:“小步街头日夕回,桂花栗子白杨梅。寄人檐下高声唤:‘六个铜元一大堆’。”一句叫卖声入诗,街头小贩的形象活灵活现。南昌也有一首写菜贩的竹枝词:“夜半呕哑拨橹声,菜佣郭外听鸡鸣。青菘、碧蒜、红萝卜,不到天明已入城。”明白如话,把卖菜小贩起早搭黑地辛苦贩运,写得十分逼真。
  竹枝词“志土风而详习尚”,以吟咏风土为其主要特色,故与地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往往于状摹世态民情中,洋溢着鲜活的文化个性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如“临湖门外是侬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这是一位江南水乡少女与自己意中人邂逅相遇,少女以热情爽利的口吻,详尽地告诉了自己住家的标记,从中映现出她心中的企盼。诗写得明白如话,十分动人,好像读者也听到了少女的声音。
  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引起了一些诗人的兴趣并仿制,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刘禹锡了,其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语言平易,诗意清新,情调淳朴,至今仍脍炙人口。在我国诗歌史上,有些文人不赞成诗中有俗语出现。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朱熹也说过:“要使方寸之中无一字世俗言语意思。”这种说法是片面的,竹枝词正是以俗为特色,恰恰是淡语中有味,浅语中有情,俗语中含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3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