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改革开放 三十而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 能

  背景
  2007年11月29日,电影《引擎》开机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浙江省温州市隆重举行。它以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反映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是一部专门呈献给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影片。
  就在三十年前一个寒冷的冬天,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这篇讲话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从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三十年间,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顶住了国内外恶劣的环境和无所不在的压力,开拓出一个别样的、大放光彩的现在,也预示着中国辉煌的未来。
  
  学科链接
  1. 建国后,计划经济的形成及其历史影响。
  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3. 农村改革的背景、起步、发展和趋势。
  4. 城市改革的内容和发展方向。
  5. 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6. 改革开放的影响。
  
  练练手
  
  一、 选择题
  1. 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将个人付出与收入挂钩,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增,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人民公社
  C. 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
  D. 均分土地
  2. 国内某企业家说:“我觉得我们企业家要负起自己的责任。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企业做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我们要照章纳税,努力增加就业机会,扩大社会财富。这是我们的本分。”这番话表明,企业应该
  ①面向市场生产②实现充分就业目标③兼顾社会效益④实现经济增长目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 “入世五年,成绩A+。”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如此盛赞中国,是因为我国政府严格、有效地履行了入世承诺。主要表现在
  ①积极参与区域、双边及多边贸易谈判②开放铁路、电信市场
  ③开发大西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④依法清理、修订、废除与WTO规则相冲突的法律法规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二、 材料题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体现了国家意志。其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定反映了经济现代化的曲折道路。
  材料一: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阶段主要有两种: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国家允许非农业的个体劳动者在城镇街道组织、农村人民公社的生产队统一安排下,从事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不剥削他人的个体劳动。同时,要引导他们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
  第六条国营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75年)
  材料二:第七条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
  第十一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第十五条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材料三:第七条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
  第十一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五条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04年)
  (1)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在各个阶段的哪些相同之处?这反映了宪法的什么本质原则?
  (2) 根据材料一、二,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 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怎样的时代特征?
  (4) 依据上述材料,简述从新中国建立以来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 1. A2. B3. D
  二、 (1)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个体经济或私营经济居非主导地位。反映了宪法的社会主义原则。
  (2) 变化:非公有制经济从绝对服从统一领导并以社会主义集体化为目标到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经济发展模式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起步并取得初步成就;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渐形成;人们思想的解放;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3) 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言之有理即可)
  (4) 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原则,探索适合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发展道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874843.htm